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别把“世遗”品牌当商业招牌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7-16 09:11:02 责编: 武静

■ 吴江海

 

近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世界遗产总量“世界第一”,释放两大信号:一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有史可据。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距今五千年得到国际承认,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二是中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庄严承诺坚定不移。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4年来,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遗产价值内涵、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获得广泛认同。55处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认可,也是中国践行保护世界遗产承诺的生动体现。

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自豪之外,我们更应正视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早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14处1994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进行监测,有些遗产地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2007年,丽江古城等6处中国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我国世界遗产地暴露出的问题,根子在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一味注重世界遗产背后的商业价值、品牌效应,进行过度商业包装和开发,导致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遭到破坏。

申遗不是目的,以申遗促保护才是初衷。世界遗产是自然和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好地保护才能让子孙后代永续受益。应树立“保护第一”理念,不把申遗成功作为“政绩”标榜,不计较一时一地眼前利益,不把世遗金色品牌当作商业招牌,逐渐改变“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现象,建立完备的世界遗产监管保护制度,在保护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上下功夫,推动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不断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整体水平。

技术只是手段,自觉保护理念才是根本。“互联网+”不断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精细化和智能化。例如,黄山景区建立数字化保护监测平台,将日最大承载量控制在5万人以内。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入人心的保护理念、责任意识,以及由此推行的有效管理制度。树立全社会自觉保护理念,既增强人文理念又注重技术手段,既创新管理制度又涵养保护意识,多措并举,将珍惜文化、敬畏文明、保护文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国际交流,共同探索保护新理念新做法。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大格局、大视野,把世界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坐标上,不断提高保护水平。近年来,黄山景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连续举办多届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推动景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际组织深度合作,以更高站位和标准进行世界遗产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之路,推动我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

    相关新闻
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评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