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批评也出生产力
来源: 安徽日报 2019-10-29 15:26:07 责编: 武静

■ 谭用发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河南的人大代表李连成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农民的八个梦想”,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李连成在发言中,还讲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批评也出生产力。”

李连成担任村支书28年,带领群众把西辛庄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的文明村。他经常请人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批评,并针对批评找出问题加以改进。“批评也出生产力”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和感悟。

批评是“良药”。从转化为生产力角度看待批评,把批评当成修正错误、改正不足、推进工作的动力,更体现了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几年前,有家企业面向社会设立“批评奖”,不少人以为是做秀,后来看到这家企业根据批评意见,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进,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企业效益不断攀升,才意识到这确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着妙招。

“欲政通者必纳谏”。纵观历史,凡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差不多都是当政者最能听取批评意见的时期。齐威王因为纳谏,推动了齐国的强盛;唐太宗正是能听取魏征等大臣尖锐的批评意见,才成就了“贞观之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更须开门纳谏,广泛听取批评意见。事实表明,哪里的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强,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对错误与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哪里的决策失误便少,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顺畅、比较快。反之,哪里的领导干部“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严重,听不得批评意见,哪里的决策失误便比较多,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时常受挫、受阻、受损。

近些年,随着中央一系列正风肃纪活动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但在一些地方,“批评难”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有的把批评看成跟自己过不去、对着干,一听批评便反感。有的认为批评多了,会影响地方形象和发展,对批评存有排斥心理。也有的嘴上说诚恳接受批评,心里却不以为然。还有少数领导干部,自己听不得批评,误以为上级也是如此。他们在上级领导面前,讲奉承顺耳的话多,提批评意见的少。若是上级领导来调研考察,安排上更是“慎而又慎”,甚至连群众说什么话,事先也要进行一番“演练”,生怕群众说漏了嘴,讲了“不中听”的话,惹得领导不高兴。这也是形式主义顽疾久治不愈的根源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动真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仅对下级要敢用,对同级特别是对上级也要敢用”。破解“批评难”,当前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心实意听取批评意见,改正缺点错误,发挥示范作用。在班子建设上,要坚持注重把民主作风好、善于听取批评意见作为考核和使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依据。这两方面工作抓实做好了,批评的氛围自然会浓厚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把群众的批评意见化为前进的动力,改革的步伐将更为稳健,改革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相关新闻
虞爱华:人民的节日 幸福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