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新技术应用须可控可靠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10 14:14:19 责编: 武静

■ 刘振

科技时代,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不少人还未习惯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又进入日常应用。科技日报近日报道,目前声纹识别已在部分银行投入使用,用户开启声纹验证后,就能进行转账支付等交易。除金融行业外,声纹识别也开始进入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领域。

因为传统的密码支付手段安全性较弱,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推广;因为对“刷脸”安全的质疑不断,声纹识别又受到青睐。有专家指出,声纹识别有诸多优势,比如声纹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识别准确率高,收集方式自然方便,可以随机改变朗读内容,不易被复制。正因如此,该技术一出现便迅速进入多个领域。但是,在相关领域为技术带来的高效、便捷而欣喜时,公众也不无隐忧:新技术是否会产生新的不安全因素?享受新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是否又要为背后的风险买单?

公众的隐忧并非多余。首先,专家也承认,虽然声纹识别准确率已达99%,但在用户感冒、变声等特殊情况下,依然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其次,理论上准确并不等于应用时准确。据相关报道,声纹识别领域不同技术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如上线4年的微信声音锁,有不少用户吐槽识别率不高,乱读、读错或放录音都可能打开。再者,如果声纹识别在智能手机和众多应用中普及,将引发更多隐私问题,用户被手机App、智能家居“偷听”可能成为现实。“偷听”尚在其次,如果个人的声音频谱被不法分子滥用、倒卖甚至改造,进行与财物、隐私相关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可能“丢声”又“丢钱”,后患不少。

绝大多数人不懂高端技术,也无法明辨一项新技术的安全风险,但之前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能不让人心生警惕。日前,浙江几位小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轻松破解丰巢智能柜的“刷脸取件”系统。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有人制作了3D脸模,轻易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的活体检测。更不用说,刷脸软件ZAO因隐私问题引发轩然大波。技术虽有不同,面临的问题却相似。现实中,互联网企业赶超技术潮流不遗余力,意味着抢占市场先机、掌握更多数据、提高自身估值,但对于风险漏洞,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或有意愿去解决。当这些技术并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急于推广只会带来更多风险。

当然,声纹识别有诸多优势,在公共安全、社保认证等领域有望发挥作用,在大额支付场景中将声纹识别与数字密码、人脸识别等其他手段相结合,也能提高安全性。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让技术应用于合法化的利益追求,在监管框架下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难题。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表示,人工智能治理的紧迫性越来越高,应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领AI全方位治理。这意味着企业不能仅想着创新牟利,更应遵循技术伦理、守住安全底线。同时,法律也应及时健全条款,保护生物识别技术中的隐私安全。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是好事,但必须在可知、可控、可靠状态下才能造福人类,从这个方面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总有必要。

    相关新闻
虞爱华:抓住并用好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