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大考折射“智慧城市”需补短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2-25 11:18:26 责编: 武静

■ 何 珂

绿色码市内自由通行、黄色码7天隔离、红色码14天隔离,疫情防控中,一些城市推行的“健康码”,不仅方便实用、减少程序、便捷管理,而且以“零接触”形式,避免了交叉感染,成为精准防疫的“利器”。

小小“健康码”背后,得益并折射“智慧城市”的加速发展。值得关注的不仅有“健康码”,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非接触式”线上政务服务、互联网医院智能问诊、企业复工信息查询……时下,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疫情防控,这也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早在2013年,我国就启动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此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数据显示,超过94%的省级城市、超过71%的地市级城市、超过20%的县级市及城市群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一场疫情,就是一次大考。抗击疫情的实践表明,不少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基础数据全面,技术支撑到位,应用开发迅速,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提供了强大支撑。但也必须正视,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答卷并不让人满意。比如,有的地方“在线预订口罩”无法实现,有的地区网上政务系统崩溃,有的街道社区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仍采用人工手写,等等。数据没法“跑腿”,还是让人“跑腿”,基层工作不堪重负,容易遗漏不说,常常引起群众怨言。

“智慧城市”存在的这些短板,原因之一,有的“智慧城市”基础项目偏向于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廊等方面,公共卫生等方面成为短板,难免在这次大考中成绩不理想。原因之二,建设“智慧城市”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方合力,尤其考验数据共享的水平。以疫情监管为例,需要实现疫情监测、疫情追踪、疫情隔离管理、疫情信息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以往分散在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智慧社区、智慧出行等多个模块之中,如果难以做到无缝连接,数据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则难以实现全面监管功能。

当前,战“疫”正处于关键阶段,无论是精准全面研判疫情趋势,还是对疫情防控周密部署、科学开展复工复产等,都需要“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科学高效、井然有序。疫情倒逼之下,各地建设好、使用好“智慧城市”的呼声更加强烈。但“智慧城市”建设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些地方建设得并不理想,与其一味批评指责,不如以包容理性的态度,提出积极性建议。

换个角度看,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正是“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努力改善的方向。数据采集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针对突发问题的预判机制、解决机制等,都亟待相关各方找差距、补短板。毋庸置疑,建好这个“给城市装大脑”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在实践中改变“交作业”“应付差事”的心态,多下一些“绣花”功夫,不断加强数据合作、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治理现代化融合。期盼经过这场“大考”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奋起直追、创新创造,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更加有力高效地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

    相关新闻
虞爱华:坚持以先进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