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丰盈劳动者的精神家园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9-08 09:49:39 责编: 武静

■ 韩小乔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近,“80后”农民工李小刚手捧两块红砖朗诵的短视频刷屏网络。他的朗诵有板有眼,感情饱满自然,声音充满磁性,打动了众多网友。他还自创“‘砖’为你读诗”工地朗诵,用工地各类材料设计制作朗诵造型。

一位农民工把艺术搬上工地,引人关注。其实,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农民工兄弟可不少。性格朴实歌声天籁登上央视春晚的“大衣哥”朱之文,跳起霹雳舞技惊四座的建筑工人凯凯,以真诚文笔写小说的育儿嫂范雨素,拥有50多个发明专利的下岗工人陈俊虎……他们的生活或许并不一帆风顺,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爱好,把苦累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一颗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不因别人的浮躁而改变。执着地追求美,敏锐地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他们真实投入的姿态最能打动人心。

他们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媒体所报道,而在于自我表达被更多人所听见、所看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2019年已经达到2.9亿。可真正了解庞大农民工群体,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某些时候,人们对农民工的看法单一、刻板、模糊、片面。一方面,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的付出奉献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他们似乎是一群沉默低调的群体,虽被大众和媒体所关注,但个体表达的机会和渠道并不多。借由社交网络和短视频,越来越多农民工主动走到大众面前,为自己“代言”,这种自我表达并不仅仅表现为对生活的描述、对工作的诉求,他们还在努力用爱好丰富自我,以兴趣提升素养,积极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展示全面立体的自己,这也是“农民工播音腔朗诵”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

“生活就像地里的豆角、黄瓜,需要竹竿助其枝蔓攀爬。”正如一名农民工所说,梦想和爱好可能就是那根竹竿。精神世界的力量有多强大?一部分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创造了骄人业绩,让梦想照进现实,提高了生活质量,实现了向上流动,但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兴趣爱好不是解决生计的工具,也没想过功成名就,他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有一天,热度散了,没人关注了,李小刚仍会继续朗诵,就像在东莞图书馆默默看了十几年书的农民工吴桂春,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怎能坚守这么久?

从农民工的表达中,聆听梦想、感受美好,更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丰盈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下,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玩手机、打打牌、看电视是不少人度过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除农民工自身原因,也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到位、所在企业重生产轻文化有关系。如何倾听农民工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值得全社会深思与行动。农民工渴望融入社会,享受现代文明,城市应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薪酬待遇、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权利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多帮助,让他们首先卸下沉重的生存负担,有精力开垦一片精神的自留地。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建设农民工群体需要的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如开展低收费乃至免费的文化服务。企业应结合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利用免费图书馆,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传输给他们。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农民工在创造社会财富、保障人民生活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和重要价值,对他们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发自内心地予以尊重,真正把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和尊重农民工的实际行动。

真实的中国,不仅仅在宏大的叙事里;发展的中国,不仅仅在笼统的数字里,而在每一位劳动者每天的劳动创造里,在每一位劳动者真情流露的话语里,在每一段真实演绎的生活片段里。期待更多有理想有故事的农民工被看见、被听见,让这个群体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丰盈而有质感、向上而有温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