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优质教育承载小康梦想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9-15 09:33:41 责编: 武静

■ 陈婉婉

崭新的标准足球场、可承担多类实验的自主体验馆、精彩纷呈的小剧场、每周都开展活动的航模社团……你能想到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吗?在肥西县上派镇,记者走进这样一座农村“明星校”——肥西南门小学上派分校,这是合肥市第一所城乡合作办学学校,当地一些居民为了把孩子送进这里读书,又从城里搬回来居住。

居民们对这所学校的信任和热捧,说到底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城市家长的呼声,也是农村家长的心声。长期以来,受制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鸿沟一直存在。不少农村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希望能跨越这道鸿沟,但这样的选择受限于财力、人力、物力,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同时,进城读书也给原本承载力有限的城区学校增加生源接收的压力。农村学校不应成为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学校建得好,和城市学校差别缩小了,农村孩子就不用费力挤到城里去读书了。因此,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携手并进,成为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抓好“硬件”,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有发展教育的眼光和担当。统筹调剂、合理规划城市和乡镇学校数量与分布,满足教育需求。以肥西南门小学上派分校为例,6年前,当地政府根据人口测算和城乡规划,投入3000多万元在县城西边城乡接合部新建起这所小学,布局超前,建造标准还高于县城里的小学,打下了办学的坚实基础。根据已经启动的《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我省将在四年内完成全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其中,乡村学校建设被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逐步走向普及。

聚焦“软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们评判一所学校好不好,多半是指教师“牛不牛”。教师老龄化、留不住教师、缺少专业课教师等师资问题,是农村学校发展的障碍。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做好农村教师培训,增加培训渠道和考核机制,政策“指挥棒”向乡村教师倾斜。二是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刚性规定教师校长交流比例,让城乡教师通过定期交流、跨校竞聘、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走教等方式共同成长。这两种方法不是一味“输血”,而是帮助农村学校“造血”。在肥西南门小学建校之初,为解决缺乏优质师资等难题,这所新校被委托给百年名校合肥市南门小学进行管理,在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从初期建章立制、课程设计,到校园动态管理、备课教研等方面,两校密切交流、不断探索完善,提升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全面小康,需要优质教育的强劲支撑。回溯历史,安徽一直是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试点的先行区。近年来,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向高位推进。乘着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承载着人民的小康梦想,因地制宜,补好短板,兜住底线,逐步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带来的获得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