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国产动画不能只有“老面孔”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3-16 08:43:00 责编: 武静

■ 韩小乔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公告显示,2015年到2020年备案的119部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中:孙悟空题材最受制作方欢迎,有24部作品的故事以他为中心展开;哪吒次之有11部,二郎神第三,猪八戒和白素贞分别有6部和5部。

24个孙悟空、11个哪吒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孙悟空等传统神话角色国民知晓度高、内涵丰富、观众基础深,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产动画创新乏力,仍在“炒冷饭”。一些投资方之所以选择古代神话故事,并不是真的对其情有独钟,而是这些故事已有成熟的套路,剧情开发成本较低,资本回报周期更短,甚至可以打着振兴传统文化的旗号坐吃山空。看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陆续斩获票房佳绩,越来越多的投资方把目光放到国内家喻户晓、国民耳熟能详的神话题材上。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都是动画题材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的优势和强项。从审美角度说,公众对动画和神话的审美活动都基于个体释放压力、逃离现实和构筑想象的心理需求,动画和神话故事具有天然的相适性。但利弊相生,如果神话故事从动画脚本的角度并无太大变化,观众看来看去都在看类似的故事、相近的画面、雷同的人物,必定会审美疲劳。这也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都以哪吒为主角,市场反应和观众口碑却如此不同的原因所在。

挖掘传统文化不等于“炒冷饭”。神话既非不容改变的不易之典,也非与时代脱节的枯木朽株。要让观众感兴趣,创作者必须跳出原有设定和思维定式,深化价值表达,对神话题材进行审慎的批判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不难发现,当下备受好评的神话题材动画,都在保证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解读。尤其是关于“神性”的消解和“人性”的回归,以及在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实现理想的价值表达,无不体现着年轻一代创作者对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关照。换句话说,不是不能重复使用经典神话题材,而是“神仙打架”也要打出特色,如果只是肤浅借用神话故事,做表面文章,表现力很弱,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进一步说,国产动画不能只有“老面孔”。动画是想象力艺术,明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挖掘的点那么多,明明市场留给不同作品、不同形象那么大的成长空间,何必一味“死磕”几个神话故事与人物?《淮南子》《庄子》《楚辞》等古籍中有借神话形象阐释人世哲理的篇章段落,张仲景、屈原、孔子等历史名人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作品中也有很好的素材可以提取创新,甚至可以借鉴漫威电影宇宙的制作体系,形成产业联动,达到更好的市场前景。拓展题材,丰富选择,眼光放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动画的更多原型、元素、符号,引发跨文化跨国界的共鸣,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新形象、新故事、新IP或许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只要内容过硬、制作精良、价值向上,就不会辜负观众的好奇与期待。

没有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开拓的思路,创作必定走入死胡同。在国潮崛起的当下,精品意识应贯穿动画电影创作始终。鼓励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创作,目的不仅是推出作品占领市场,而且要让观众通过观看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滋养精神、提高审美。在“老面孔”吸引不来“新朋友”之前,国产动画亟须告别没完没了地“吃老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出一条传承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与人文思想的发展新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