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给算法滥用套上“马辔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6-01 08:36:45 责编: 武静

■ 刘 振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专项行动。针对公众与日俱增的算法焦虑,此次行动专门提出“算法滥用治理”,严肃查处利用算法从事违法违规行为。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应用都由算法来实现,算法犹如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虚拟人”,也是平台对接用户、服务用户的“全权代表”。从内容推荐到广告投放,从人脸识别到信用评估,从自动驾驶到远程医疗,算法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算法构建的社会。算法这位“虚拟人”有科学的一面,精准服务、方便快捷、贴心周到,但当“虚拟人”日益强大,在资本操控下有更多利益诉求,算法滥用就难以避免。

算法滥用犹如看不见的触角越触越深、越抓越紧。算法推荐带来个性化信息推送,但加剧了固化认知、强化偏见的“信息茧房”效应。有些算法的迎合式推荐造成庸俗、低俗、虚假信息泛滥,偏离了价值引领正途。订酒店、网购、打车,平台“看人下菜单”,熟客反而价格更贵,大数据“杀熟”引发公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议。“刷脸”识别、App“偷听”,算法滥用不断冲击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算法深度嵌入平台经济,通过算法决策不断挤压配送时间,“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无力招架。从根本上说,算法滥用就是平台出于利益诉求损害用户和劳动者的权利与自由,让后者在获益的同时也成为“算法囚徒”。

算法没有价值观,但操纵算法的人有价值观。实际上,算法的设计、使用等都是开发者的主观选择,其主观认识必然被嵌入算法系统。如果被少数人利益绑架,算法就沦为对用户的算计。再者,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会影响算法决策的准确性。正由于存在主观偏好、数据缺陷,形成貌似公正实则无法公开透明的“算法黑箱”,导致算法滥用情况屡屡发生。如此说来,这位“虚拟人”兼具人性的善恶两面,驾驭得好它是优秀的服务者,驾驭不好它就是可怕的破坏者。当此之际,给放纵不羁的算法套上“马辔头”,使其守住道德伦理底线、担责守法,当是网络发展的刚性要求。

给算法滥用套上“马辔头”,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治理课题。《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惩戒力度”。《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的规范引导”,都显示国家层面加强算法规制、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心。此次“清朗”行动剑指算法滥用,正是将原则性规定落到实践层面,以必要的外部监管促其“悬崖勒马”。治理实践证明,在巨大的利益与微小的代价面前,指望企业自我约束、自觉守规是不可能的,因此短期整治之后,还需加快相关法律条文的精细化修订,以完善的法律规制算法,将人文伦理价值嵌入算法系统,提升算法决策的透明性,针对算法决策和歧视造成的伤害提供法律救济等。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从若干年前“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原则”,到今天不断强调“科技向善”理念,核心都是保障人的价值和尊严。没有脱离价值的算法,任何算法的研发和运行都要经过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判断。算法回归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有态度、有温度,才能让人们在网络海洋里尽情遨游,在清朗环境中自由飞翔。

    相关新闻
为未成年人撑牢法治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