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让科研巾帼绽放“她”力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7-27 14:50:33 责编: 武静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热议。

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屠呦呦、争分夺秒研制出疫苗的陈薇、2016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清华学霸万蕊雪……越来越多女性科技人才进入大众视野并广获赞扬,“她”力量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女科技工作者,活跃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各个领域,但仅仅“被看见”还不够,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科技部数据显示,随着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仅为6%和5.3%。相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越往上走、学术地位越高,女性科技人才越少,并非因为女性不够优秀、缺乏能力。近年来,女性教育优势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正是巾帼力量的佐证。女性细致、敏锐、坚韧的特性,也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所在。人才“剪刀差”的出现,暴露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也让人们看到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如随着项目层次与难度的升高,女性获得资助的比例明显降低,女性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咨询、科技政策制定等活动较少,各类评审评估工作中女性专家比例不高,面向女性科技人才的科研学术网络规模相对较小、资源相对不足。

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女性除了本身科研领域的压力,还存在来自评价体系、生育问题和兼顾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可支配科研工作时间无法保证,生育期和职业发展上升期时间重合,导致怀孕和哺乳期面临职业发展暂时中断和产后回归岗位受影响等现实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影响女性的正常成长,甚至让一些本该站上金字塔顶尖的女性科技人才被埋没,这既是女性个人之憾,也是巨大的战略资源浪费。

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首次提出“在各类项目评审中,注意把握在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自主政策”,还是加大对女性科技创业者的支持力度、畅通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路径,都是为了打破性别偏见、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而这种性别倾斜并非新的性别歧视,也不会破坏科技领域的“游戏规则”,相反,这是对长期不合理科技管理政策与制度的纠偏。只有从现实出发,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和女性特殊需求,才能推动科技领域性别结构不断趋向合理,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政策环境。

女性科技人才因生育哺乳而导致的“职场天花板”,需要通过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实行弹性工作制等人性化措施来破除。但这不仅仅是职业发展一个领域的问题,解决女性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还需要社会系统治理。保障女性权益是社会共同的心声,也应成为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尊重机会、性别平等的主张贯穿于政策制度的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女性在家庭、职场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才能为女性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女性生存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落实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要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系统性政策安排,营造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

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人尽其才,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标志。尽管曾经性别差异造成的种种观念枷锁仍然存在,但有理由期待,以更平等的社会发展环境、更友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激发女性科技人才活力,让科研巾帼尽情绽放“她”力量,不断超越自己,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 韩小乔


    相关新闻
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