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引导家庭教育回归初心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24 10:11:42 责编: 武静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同时,将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法设立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明确为“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

“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受到冲击,学科培训乱象得到整治,但并没有缓解一些家长的焦虑。有媒体调查,70%左右的家长在教培行业“熄火”后担心孩子成绩会下降,“没有补习班,自己也不会辅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成绩呢?”于是,有条件的家庭通过“一对一”家教为孩子补课,有些家长为给孩子辅导,甚至重新拿起课本学习。家长“唯分数论”观念,加重了孩子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关系孩子终身发展,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为孩子减负的重要一环。家长的职责是引导而非干预。不管是补习班还是家教,都不是提高分数的“灵丹妙药”,好成绩不是“补”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家长应从教育焦虑中走出来,把教育立足点放到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上,停止大量机械无意义的刷题,帮助孩子掌握科学学习规律、培养正确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孩子无法赢得人生大考。家庭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的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成才观,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孩子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对孩子成长而言,学习绝不能只为升学,而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考试分数遮蔽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失去探索生活未知的勇气和兴趣。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打破“小家庭”牢笼,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开放空间,比如带他们去博物馆领略历史变迁、到乡村田野听取蛙声一片。另一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鼓励孩子动手去做、去玩、去练,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思,实现活学活用。

■ 徐 海


    相关新闻
确保决策在法治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