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择业岂能只求“稳”
来源: 安徽日报 2021-11-16 08:49:00 责编: 武静

近日,两则关于就业的新闻引人关注。一是国考人数再创新高,最热职位竞争比超20000∶1;二是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继续火爆。

就业选择,是人们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及未来生活预期所做的选择。而公务员和教师这两个就业领域,关键词都是“稳定”。一方面,教师受人尊重,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既不必忧虑“中年危机”,也不必被“996工作制”所缚。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求职市场更加激烈,求职者的心态也趋向求稳。去创业、搏一把听起来有激情,但风险不小。追梦想、做自己,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迈出第一步总是困难的。加之,个人的择业常常受到家庭等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但在不少家长眼中,稳定始终是找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求稳当然没错,但如果就业仅限于“稳定”,而没有求新求变之心,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人才政策相互衔接、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各行各业相互推动,经济社会才能快速发展。一份工作无论看上去多么稳定、多有吸引力,终究是社会就业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适才适岗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果高校毕业生不敢做就业的“多选题”,一窝蜂涌向缺乏挑战性甚至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不仅行业内会形成高度竞争的“内卷”,其他行业也会因此失去活力。

更何况,所谓“稳定工作”真的稳定吗?各行有各行的艰辛和不易,一些人认为的稳定,可能只是这个岗位看上去稳定罢了。又“新”又“灵活”的工作也不代表不稳定、前景差。人们对工作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对就业前景的判断。多年来,公务员和教师等职业的稳定性、收入水平等特点变化不大,变化的是择业环境、经济趋势和社会心理。每一次进体制内的热度兴起,都可能是社会环境不确定性变化、就业者风险偏好走低之时。从这个角度说,鼓励更多青年敢求变、能创新,就要从各个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优化就业服务,巩固就业稳定态势,只是一个方面。从深层次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才能给更多就业者“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稳定预期。比如,促进新业态和新职业发展,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刷新人们对职业的认知。壮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让就业者有更多“选项”。从青年发展需求出发,营造更有归属感安全感的就业环境,青年就业就少一点困惑和保守。

从根本上说,就业安全感来自于自我能力的提升。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个人能力。处在一个不再是找到“铁饭碗”就高枕无忧的时代,如果不努力、没能力,任何岗位、任何人都可能随时被取代。如果只把关注点放在“稳定”二字上,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准确的自我定位,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窄。稳定的能力,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动力。就业者只有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勇于走出舒适区,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给予自己安全感。

青年一代的职业选择,决定着各行各业能否协同发展、齐头并进,更关系着社会进步。只有下更大力气,采取更有效措施,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职业痛点,才能充分激发青年潜能,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 韩小乔


    相关新闻
“牌子”下去,服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