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网络围观应有度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2-21 14:57:11 责编: 武静

最近,发生两起因网络围观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事件。一是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夫妇终于找到14年前被拐的儿子,一家人团圆认亲,却被网络直播围观。不少主播围在家门口直至深夜仍未离去,有的不断询问“选亲生父母还是养父母”等隐私问题。二是武汉一位快递小哥派件时发现火情,勇救一家三口,因见义勇为受到当地表彰,随即有平台想对其进行包装,他却表示“我不想成为网红”。

平心而论,两起事件中,网络传播曾经起着帮助当事人、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失散家庭的团圆来之不易,这其中不仅有父母寻子的坚持不懈、技术进步不断被运用到打拐案件中,还得益于各类媒体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主流媒体开办寻子栏目、互联网平台发起公益寻人项目、爱心人士提供寻亲线索,合力织就了一张助力团圆的爱心网。快递小哥的义举被人所知,正是因为小区居民拍摄现场视频并传到网络,他不但受到网友称赞,还获得“武汉市优秀消防志愿者”荣誉称号,正能量广泛传播,凡人义举产生示范效应。

但是,当两个家庭面对寻子成功后的艰难选择,当见义勇为者表示不愿被打扰的意愿,网络围观却越了界。必须正视,失散家庭的团圆也伴随着诸多沉重。亲生父母可能要面对孩子不愿回到自己身边的巨大遗憾,以及是否追究养父母法律责任的艰难权衡。对被拐的孩子来说,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份堪称人生巨大变故,此时人群的簇拥、镜头的频闪以及热搜的轰炸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一些网友甚至对他们表达对养父母的感情进行质疑指责。但须知,遵从法律之外,无论他们有怎样的情感冲突和现实选择,都属个人隐私,过度围观甚至网络直播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于理于法皆为违背。

再看见义勇为事件。凡人义举得到广泛传播的确有示范效应,但前提是要尊重个人权利和意愿。有些地方法规已经明确,在公开表彰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或见义勇为等事项时,个人提出不公开其自身信息的,应当尊重其意愿,不予公开。报道中,快递小哥一贯做事低调,他认为踏实干好本职工作最重要,成为网红会占用很多时间精力,影响正常工作。反观一些普通人突然被卷入流量旋涡后,日常生活暴露于聚光灯下,虽然得到一些流量红利却承受巨大压力。“大衣哥”“拉面哥”都表示想回归平淡生活,“小马云”从一夜爆红到无人问津,面临着巨大落差带来的心理困惑。相比之下,快递小哥的选择维护了安静生活和踏实工作,不失为清醒之举。

关注应有心,围观应有度。有人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祝福,能够站在对方角度感同身受,尊重对方的意志和选择,不轻易进行道德判断,不将自身存在感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样的关注令人感动和欣慰。相反,有些主播名为关注实则蹭热点、蹭流量,把别人家庭当成自家“秀场”,为博眼球不断触及他人隐私,甚至当他人不堪其扰表示拒绝后,仍然一意孤行继续“流量狂欢”。说是围观实则侵扰,只顾流量不顾边界,只想赚钱不懂尊重,这样的“吃相”着实难看。说到底,这种以牺牲个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为代价的行为,可能一时爆红但终究被人唾弃、不会长久。正是明白这一点,快递小哥拒绝被包装成网红,而是在平凡工作中磨练自己,这种朴实与通透,何尝不是对那些热衷围观猎奇、渴望一夜暴富的主播的劝诫。

孙海洋一家不是第一个被网络直播“围猎”的普通人,而能像快递小哥这样明确拒绝、保护自我的并不多,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网络围观不断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各大平台理应承担把关责任,坚持界限,守住底线,对蹭流量行为坚决说“不”。职能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划出清晰红线,斩断自媒体病态获利的产业链。更多人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个人隐私,更多网民不为违规直播行为推波助澜,网络风气清朗,网民素质提升,过度围观恶意炒作的行为必然失去生存土壤。

■刘 振

    相关新闻
种好自贸“试验田” 迈向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