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2-28 09:13:31 责编: 武静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发展号角,也是人民的心灵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文艺事业生机勃勃、百花齐放,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从《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影视剧书写现实讴歌生活、到《人世间》《云中记》等好书展现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深入400多个地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到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南针,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根本遵循。

“为了谁”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们期待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更多选择的层次供给、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艺成果。但现实中,有的创作者“一切向钱看”,把低俗庸俗媚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作品充满铜臭气;有的创作者丑化群众生活、恶搞英雄人物、颠覆历史常识、贬低经典作品、盲目照搬西方理念;有的创作者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写作,作品浮光掠影、空洞乏味。种种不良现象,反映出创作者在“为谁创作、为谁立言”问题上发生的偏差,这样的作品远离人民、脱离实际,就没有生命力影响力,不会受到人民的认可。

人民需要文艺,因为文艺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作用,可以提高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是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文艺若当了市场的奴隶,就迷失了价值方向,作品若背离了人民的需要,就不可能提供精神力量,创作若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难以引发社会共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在现实中发掘出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给人民以前进的动力,鼓舞人们建设美好生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应具有高远的社会理想,在揭露鞭笞丑恶的同时,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作出贡献。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文艺需要人民,因为人民以丰富的生活实践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往往根植于生活,来源于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可以张扬个性、创新风格,但要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文艺也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没有对现实的观察思考、对底层青年命运的关切,路遥不可能写出有巨大影响力的《平凡的世界》;没有对西藏人民走出落后、走向幸福的希冀,歌曲《天路》不会如此打动人心。但并不是说走进人民、走进生活,就一定能有好的文艺产品。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认真观察、理解、分析、研究人民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人物、反映社会。

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艺需求被充分激发,如何理解、把握、甄别与选择人民真正的文艺需求,如何在实践中矫正文艺评价标尺,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若不经过实践调查,以感性的、欲望的鉴赏取向揣度人民的审美,必然造成误判,导致作品迎合低俗趣味。若忽视对艺术价值、思想高度的考量,仅从商业标准来衡量作品价值,哪怕作品流量再大,也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人民利益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既不能自我封闭、自我陶醉,也不能光怪陆离、荒腔走板,更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不能为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与人民所想、时代所需背道而驰,而应处理好主旋律与多元化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觉醒年代》《大决战》等电视剧,凭借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人性温度,吸引人们多次观看、反复回味,正是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对文艺作品的历史性选择。众声喧哗中,那些视野宽、气魄大、思想深、细节新、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一定能经受住时间考验。这就需要文艺创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更要心牵百姓冷暖、心系家国安危,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与人民一道感受时代脉搏、社会进步,赢得人民认可与尊重。

文艺与人民血肉相连。“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回应人民需求、回答时代课题,努力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民族复兴贡献精神文化力量。

■ 韩小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