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畅通供需两端 精准培育人才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2-28 09:13:31 责编: 武静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成长的重要平台。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决定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旨在加快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助力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就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未能匹配市场需要,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同质化问题突出。有些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战演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无法适应企业需求。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将企业用人需求纳入高校教学和培养体系,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也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

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新方向。一边是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就业压力持续增加,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发展。开展校企供需对接,企业和高校可在定向培养上突破发力,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及区域发展需求有机融合,既有利于高校找准自身定位,强化特色专业建设,也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在实施定向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应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技能与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围绕岗位要求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实现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往教育体制改革,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高校层面,过于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育人,结果花了大力气,但成效不突出、成果不显著。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落实育人理念,加强校企供需对接,有效统筹多方资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把学生带出课堂、引进企业,在企业研发、生产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依托就业实习基地,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健全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更深层次合作。精准对接校企人才供需,离不开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开展教学育人和科技研发等项目,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系统的稳定、持续、动态发展。双方互派工作人员开展挂职交流,形成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资源共享与循环机制。一方面,高校可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匠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可去企业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增强教师授课与科研能力。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可以共建诸如企业大学等虚拟型学习组织,根据员工学习情况、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在职员工培养方案,拓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

■ 徐 海


    相关新闻
以“绣花功”系牢城市“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