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将被纳入“黑名单”。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深入,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资质被下放至用人单位或社会组织,这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人才评价交给市场的需要。但是,一些机构和单位趁机钻空子,违规举办培训活动、乱收费滥发证,甚至虚假宣传、培训走过场直接发证。网上“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月入过万”等培训广告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样的培训教不了真本事,证书没有含金量,所谓“躺赚”更是美丽谎言。应该说,放权将人才评价交给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放权不等于放任自流,有序“放”还要有效“管”,才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从这个角度说,“山寨证书”破坏职业培训声誉,损害职业技能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应加快实施专项治理行动。
职业标准“及时上新”。近些年,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业者规模不断增长。相对而言,新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往往有滞后性,评价规范存在模糊空间,是“山寨证书”滋生泛滥的土壤。治理“山寨证书”应从源头抓起,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新变化新特点,预估可能存在的新职业需求,尽快启动标准制定流程,缩短监管“空窗期”。再者,现有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也要与时俱进,创新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式,改进不适应人才成长的培训考评标准,让职业资格评价更好对接现实需求。
监管治理“全面有效”。“山寨证书”堂而皇之出现,说明监管有漏洞,履责未到位。健全常态化、全链条监管机制,严格审查相关机构资质,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一票否决”。要求相关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整改培训内容超出办学许可范围、不当收费、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强化社会监督,坚持培训、评价、发证等流程公开透明,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震慑花钱买证书、培训走过场等不良风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实体证书、电子证书防伪水平,提供权威便捷的证书查询渠道和方式,让“山寨证书”无处遁形。
职业培训“按需选择”。职业培训热潮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人们期待实现“自我增值”的美好愿望,但不能忽视一部分人试图缓解职场焦虑、扎堆考证的浮躁心理。扎堆考证看似为人们打造全能型职场人设,若忽略个人实际、一味“随大流”,不仅可能浪费金钱和时间,也为“山寨证书”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如《中国青年报》报道,一女子在某公司“劝说”下缴纳上万元学费,一次性拿下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多个证书,结果这些证书都不被人社部门认可。治理“山寨证书”,既要监管部门重拳打击,也离不开个人理性思考,应分析个人所长与发展方向,有针对性选择切合实际的职业培训内容,凭借不断积累的真本事赢得职场好位置,从而让“山寨证书”失去生存空间。
■ 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