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禁采家长信息不能“一禁了之”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4-12 08:09:24 责编: 武静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强调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入学报名信息采集,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其中“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以往,学生报名时要填写家长职务等详细信息,已是惯例。但近几年,有些学校过度收集家长信息,引发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忧虑。例如,某幼儿园招生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和房产情况,某小学按父母工作情况对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某中学招生要查学生父母和祖父母的学历,都让人深感不适。家长的担心并非多余:学校和老师会不会根据家长的职务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区别对待?家境普通的学生会不会被冷漠以对?学生会不会因为父母身份产生自卑或自傲心态,甚至形成攀比、排挤等不良风气?现实中,这些情况恐怕难以避免。

在教育公平和个人隐私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保障学生不被歧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保护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不被随意传播、滥用,从源头进行管控确有必要。前几年,有网友建言“禁止中小学幼儿园过度收集家长信息”,教育部此次规定可以说是对网友关切的回应,避免对学生“查户口”之后区别对待,避免家校关系功利化、庸俗化,促进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

但也要看到,事物均具有两面性。为了调整一种关系或解决一类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就收集家长信息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适当了解家长信息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的教育。比如有些学校鼓励老师家访,家访敲开了家门也敲开了心门,成为很多人的温暖记忆。再者,有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需要给予经济资助,如果严禁收集家长信息,可能导致帮困助学不及时,如何调和这些矛盾?

应该认识到,“严禁”是大的原则,是针对普遍性、整体性而言。如果遇到需要家校合作、帮困助学的个例,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育部此次通知提出“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即包含此意。如果学校和老师出于合理意图了解家长信息,只要遵循必要性、自愿性原则,家长并非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还愿意支持配合。评判采集的信息是否合理必要,要看其是不是符合教育需要,是不是围绕育人目的,这是一把根本的尺子。可见,政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非不可调和,信息采集整体上要减少、个体上要合理,坚持大原则的同时兼顾个体权益,才不违背政策初衷。

一纸禁令起到规范和警示作用,但推进教育公平不能仅靠一纸禁令。进一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收集家长信息,而在于怎么使用这些信息、服务于何种目的。显然,这些复杂情形不是一纸禁令可以解决的,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遭到不公平对待,有没有投诉和监督渠道?家长委员会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监督老师履行职责、遵守师德?对贫困家庭学生如何在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帮扶?就此而言,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以制度划出红线、指明方向,更需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平衡家校权责,营造教育家办学的环境,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 刘 振

    相关新闻
健全信用体系 构建诚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