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如今的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专注力下降,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症状,大多数人都身不由己被裹挟其中。身外如此喧嚣,信息如此繁杂,太多东西争先恐后涌到眼前,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手机划来划去,不知不觉时间溜走大半。回过头来想想,却什么也没记住,大脑一片茫然。为啥?碎片化阅读不利于记忆。这些年,从论坛、博客到微博、微信,再到直播、短视频,变化的趋势就是内容越来越碎,140个字都嫌长,刺激越来越强,恨不得1秒抓人眼球。方寸之间变幻无穷,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专注力下降几乎难以避免。
有人说,划手机时脑子时刻切换,确实没法专注,放下手机不就好了!事实没那么简单。很多人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翻开书本看不了一页便开始着急,追剧时间稍长便心不在焉,立志健身却总是打退堂鼓,遇到复杂工作更难以静心沉潜。短暂注意力已经不限于“手机时间”,而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做什么事都心猿意马、浮皮潦草,缺乏稳定性、深入性,以致有人感叹专注力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何以至此?脑神经研究证明,大脑神经连接容易形成惯性,若总是处于跳跃性、不连贯、非逻辑的状态,脑神经习惯了短暂连接,注意力难以集中,深度学习和专注能力就受到挑战。
专注力对成就人生有多重要?不妨看两个例子。围棋名人李昌镐被人称为“石佛”,就因为他有超乎寻常的定力,棋风并不剽悍却往往能最终获胜。黄永玉与钱钟书两家关系甚好、相隔也近,却从不轻易叨扰,因为从事创作需要思路连贯顺畅,些许俗务、迎来送往是对思维链条的极大磨损。其实,不止下棋、创作,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技艺的精进都需要保持专注与定力,非如此不足以向深处开掘、往“无人区”创新。观察那些专注者,能淬炼平和心性,不被燥气吞噬,沉潜下来与有益之事“长相厮守”,在一心一意中激发自身潜能,取得不凡业绩。
我们或许有必要问问自己:如何科学辩证地看待海量信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找回自己的专注力?如果只是一味获取信息而不知辨别,知识充其量只是“知道”,朋友圈也只是装点门面。如果任由碎片化切割工作与生活,可能挖了很多“浅井”却一无所获,甚至不知不觉迷失自我。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如何对纷至沓来的信息进行价值排序,能否将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也是判断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标志。从这个角度说,越是身处纷扰的互联网时代,越要把培养专注力作为必修课;越是被新奇的技术所包围,越要成为主动的筛选者而非被其俘虏。
有人觉得,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太难,注意力如同脱缰的野马,总是难以控制。的确,习惯了常点手机,转身就想进入心无旁骛的境界,恐怕不太可能。但脑神经研究同样表明,专注力犹如人体肌肉,通过科学锻炼可以不断得到提升。这是一个自我控制、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人暂时屏蔽微信、微博,不再为显示未读信息的小红点而焦虑,重新找回专心做事的充实感。有人找出尘封已久的书籍,泡杯清茶坐下来读书,发现掩卷长思的收获感远远大于流连信息碎片。也有餐馆不提供无线网络,让大家在断开链接的时光里,真正享受美味、交流陪伴。如果从这些事情中体会到安静、充实、快乐,找回专注力也不是太困难。当然,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可能完全与外界断开链接,但可以为时间设置“静默期”、为信息做好“加减法”、为思想安装“过滤网”,保护自己的专注力。
身外纷扰,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专注,应该自己把握。
■ 刘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