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近日报道,深圳华强北900多米步行街上,8架公益钢琴错落摆放,供市民免费弹奏。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大量钢琴爱好者和演奏者汇聚于此,这些公益钢琴已成为深圳文化地标之一。
华强北的琴声何以动人心弦?报道中说,它容纳了需要慰藉的打工人、最平常的艺术家和现实中的失意者。70多岁的“钢琴爷爷”每天坐地铁来“打卡”,有农民工一有休息时间就来练习,还有在附近工作的年轻医生快意驰骋这方音乐天地。对他们来说,弹得好或不好、懂不懂专业乐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情绪有所表达,看似“无用”的爱好有所容身。在竞争激烈、脚步匆匆的城市里,一架小小钢琴激荡起心中的“诗与远方”,让每日为生计奔忙的人们有机会停下脚步,感受艺术的纯粹和生命的美好。失意者可能由此感到“人间值得”,“打工人”可能平添前行勇气,更多人因为音乐而感到愉悦,这岂不正是一种“大用”!
在华强北的琴声中,人们感受到,奔忙琐碎的生活之外有温柔诗意,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充满脉脉温情。其实,艺术融入城市,涵养人文气质,塑造城市形象,又何止华强北的琴声?笔者联想到多年前上海街头的书报亭,一个个整洁而鲜亮的书报亭像一朵朵盛开在街头的鲜花,为市民文化生活注入温馨与活力,有市民盛赞这些书报亭为“城市衣襟上的鲜花”。笔者还联想到“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它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以包容和善意接纳城市中最底层的人,只要你拥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即可走进它、亲近它。这家图书馆也因此被视为杭州的文化地标之一。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城市的价值在其文化底蕴的体现。”如果把城市看作生命体,那么文化地标就是城市基因的载体。不论是华强北的公益钢琴、昔日上海等各城市的书报亭,还是今天的杭州图书馆,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不在于抢眼的外观、先进的设备、经济的价值,而是其背后蕴藏的城市文化。华强北的琴声让都市人享受到快节奏中的“慢生活”,上海等城市的书报亭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食粮,杭州图书馆“有容乃大”释放出无穷善意,它们都向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传递了温暖和希望,涵养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赋文化地标予脉脉温情,文化地标才名副其实。文化地标未必要大,把公益钢琴搬进街区,就提供了一种生动的尝试和新鲜的视角。文化地标不能高高在上,而要连接生活、亲近市民,才能传递温暖、引发共鸣。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城市重视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却相对忽视文化生态的塑造。一些城市不乏摩天大厦、“第一”景观,却满足不了市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更好需求,不免令人遗憾。华强北的公益钢琴也许是一种启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不仅在于大厦林立的高度,更在于市民日常感知的温度。期待更多城市能将脉脉温情赋予当地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激活城市发展格局。
■ 吴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