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农村网红当红更要“长红”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7-19 09:02:51 责编: 武静

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普通农村生活吸引众多网友围观,成就一个个农村网红。某平台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农村视频总获赞量超129亿次。但半月谈近日报道,不少农村网红面临“红得快凉得也快”困境。

吸粉无数海外网友的李子柒、带火理塘旅游的丁真、3个月内收获2000多万粉丝的“张同学”……农村网红兴起并非偶然。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平台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民有了更多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短视频里的农村有浪漫也有土味、有精致也有粗糙、有新鲜也有怀旧,这些与城市不同的魅力,引发都市人的憧憬与向往。技术的进步,让乡愁从实体走向虚拟,从故乡的草木变成短视频里的情感符号。展现新时代农村文化风貌、推动农产品走出去、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当网红,不仅红了自己、红了家乡,也红了“三农”。这样的多赢当然越多越好、越持久越好。

遗憾的是,当红不难,“长红”不易。网红经济是眼球经济,有人走入短视频卖惨造假误区,有人跟风模仿“失去了灵魂”,有人为追求流量变现把低俗恶俗当卖点。不可否认,的确有些网友出于戏谑猎奇心态爱看“辣眼睛”的怪异视频,但这样的视频昙花一现、难成气候。真正有生命力的是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的短视频,因为质朴纯粹,所以稀缺动人。李子柒的吸粉利器是她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呈现与表达,让“拉面哥”出名的不仅是“土味”更是“3元拉面15年不涨价”的良心和口碑,丁真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原生态素颜的干净模样。真实人物、平凡故事、真情实感,虽是农村网红的当红本色,很多时候是无心插柳、妙手偶得。反观一些博主刻意为之,深陷剑走偏锋、哗众取宠、怪异荒诞的泥潭不能自拔,往往事与愿违,最终被市场抛弃。

没有热爱,成不了清流。无论是传播内容低俗化、同质化,还是文化空壳化、过度商业化,都因为一些网红在流量和利益面前,迷失方向、忘了初心。获得关注、提高收入无可厚非,但也要有基本的底线意识和敬畏之心。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突破诚信原则、违背公序良俗,唯利是图。农村网红必须清楚知道立身之本是什么、自己的受众在哪里、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一心一意做自己,实实在在为家乡发展代言的网红,才可能得到网友长久的信任和支持。因直播制作农家豆腐成为网红的山东农民闫明辉说:“火在农村,凉也要凉在农村。为家乡的农产品带货变凉,不丢人。”换句话说,只要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信念,走的是正路、付出过努力,就算哪天不红了又何愁没有别的出路?

身处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短缺时代,任何网红站上流量高峰之后,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独特的风格,不能适时转型创新,都可能遭遇受众审美疲劳。农村网红面临的发展困境,往往还与其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审美能力等息息相关,并非仅靠个人就能解决。“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纳入“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对农村网红成长来说,职能部门系统化引导、专业化培训和制度化约束,缺一不可。通过扩大民间文化艺术互联网传播,开展精准文化艺术培训,让有绝活的群众突显出来。平台要加强对视频内容监管与审核,发挥流量扶持作用,助力孵化有潜质、正能量的农村网红,打造相关内容品牌。规范发展且包容对待,“扶上马再送一程”,农村网红爱惜羽毛,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生命力。

让文化活起来、乡村富起来,离不开农民这个主体。期待“农村网红故事”有更多精彩续集,吸引更多能人和年轻群体加入其中,在各个领域激起浪花朵朵,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韩小乔


    相关新闻
精准“添柴”燃旺“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