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6岁的山区少年怀揣“飞行梦”,在百余平方米的农家院内造出一架小型直升机。最近,山东少年亓祥硕成为新闻人物。
少年造飞机,有人点赞,有人忧虑。赞者认为,这正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素质教育深入农村“开花结果”;忧者认为,私造飞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宜提倡。
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道理。教育不应只是刷题和考试,实践和创新能力更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尝试才能获得。从育人层面说,少年造飞机是教育改革、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现实层面说,私造飞机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能不能以此为由浇灭小亓同学的“飞行梦”?笔者认为,少年造飞机既有天赋加持更有后天努力,实为难得,社会应给予这样有梦想的孩子更多宽容与支持。教育和其它相关部门不妨对此详细了解、指导帮助,如能消除造飞机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其能安全地翱翔在创新天空,岂不是育人的更大成果!
少年造飞机引起热议,不仅仅因为各人有不同观点,还因为很多人惊讶于小亓同学的“飞行梦”何以实现?他造飞机的时间从何而来?媒体报道中,面对小亓同学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姥爷尽其所能给予支持;他从小就对机械维修、手工制造有浓厚兴趣,姥爷尽可能提供材料,随他拆拆装装;他利用寒暑假制作飞机,一放假就泡在“工作室”,家人并没有要求他补课、考级……如此说来,小亓同学有机会探索造飞机、拥抱飞行梦想,离不开家长一以贯之的鼓励和支持。正是在他们身体力行的支持帮助下,小亓同学有了大量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培养了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敢想敢做、能想能做,“飞行梦”才能成为现实。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小亓同学这样的天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去创造发明,但少年造飞机的经历仍然能给家长带来一些启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并非都是与生俱来。要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给他们一片自我发展、自我探索的空间。反观现实中,一些家长既希望自家孩子想象力丰富,有发明创造能力,又不愿意提供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生长的土壤。有的家长宁愿花高价让孩子奔波于各类补习班,而不愿让孩子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岂不正与家长最初的期望相悖!
想象力、创造力来自丰富的实践和自由的心灵。反思当下,倘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各种比赛能否获奖,倘若篮球、游泳等兴趣班都变成特长“应试”班,艺术、编程等素质培养课程都变成竞争新赛道,孩子分秒必争、压力巨大,何来丰富的实践和自由的心灵?“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别人家孩子”有创新创造能力,不如给自家孩子开辟一方“异想天开”的沃土,自由成长。梦想,源于热爱。因为热爱,才能全力以赴;因为热爱,才能乐在其中;因为热爱,才能梦想成真。
■ 吴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