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越来越多创业青年带着经验、资金、技术返乡创业。然而,不少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喜忧参半,甚至遭遇创业失败。“新农人”如何在家乡站稳脚跟,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基层治理面对的一道新考题。
跨界开社区生态农场、在田野架起直播间,让土特产变身“网红尖货”……不同于传统农民,“新农人”或有一定职业积累、或具备较高学历,以知识、文化和技术赋予农业新活力。“新农人”从城市回流农村,不仅怀着创业初心、认同乡村成长机遇,也深感责任在肩,努力实现造福桑梓的梦想。他们将新业态引入农村经济,改变农村生产格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十三五”时期,“新农人”的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010万人。根据规划,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要超过1500万人。
新理念接受快、新技术玩得转、新思路打得开,这是“新农人”返乡创业优势。但创新创业之路充满荆棘坎坷,稍不注意就会折戟沙场。有别于父辈耕田种地,一些“农二代”不懂种植、不了解农村现状、不知道如何与农民打交道,花费大量财力物力难以融入农村社会、激活产业网络、开展分工合作。人回来了,心却没有融入乡村,自身“水土不服”,加上政策“高不可攀”、项目“落不了地”、融资“解不了渴”、设施“配套不全”,路子越走越窄。
返乡创业的“乡”,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更是个人把事业、生活、情感重新融入乡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新农人”返乡创业过程中,要主动了解农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加强与政府、村民、合作方的沟通合作。比如,从老农人熟悉的地方入手,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农业”,消除他们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抵触心理,携手乡亲共同致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降低“新农人”在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和产业网络方面的成本,拓宽“新农人”价值实现渠道,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快速融入家乡发展。
学习跟不上,发展受影响。目前乡村创业大多集中在农业和旅游领域,周期长、投入大,不少创业者难以迅速掌握专业技术,又不了解市场变化,很难站稳脚跟。学习,不仅是学农业技术,还有法律常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这既需要“新农人”加强学习、补齐短板,也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搭建行业培训、企业合作、人才交流的平台,从加快培养乡村专业人才,到举办“短平快”劳动技能培训,“新农人”缺啥就及时补啥,开展各种层次技能提升活动,帮助更多人打通创业路上的“肠梗阻”。
有技术、有资本,更要沉下心。“硕士生农民”放弃高薪坚守农业,“跨行专家”十年如一日驻村搞产业……乡村振兴缺人才,尤其缺愿意长期扎根农村的“新农人”。新理念的学习和运用,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年轻人仅有情怀,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不可能走得远。“新农人”争相“回农门”背后,不能忽视创业的艰辛付出和试错过程。农人或许没有诗人的浪漫,但应有坚定的信念。在找准方向的同时,能否胸怀坚定的“农心”,决定了创业的韧性和成败。当然,任何产业发展都要不断探索,没有不断尝试就不会生机勃勃。即便一些人不得不改行转业、另谋出路,但他们对农业农村的贡献不能被忘记。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新农人”的参与和探索。从政策引导、资源支持到技能提升,正视人才发展需求与困境,营造良好创业和生活环境,让更多“新农人”奔向“鱼跃龙门”的广阔天地,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