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促进更多技能人才创新创造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06 09:12:48 责编: 武静

《工人日报》报道,甘肃金川集团物流公司机车检修班验收员杜晰,15年来写下200万字的内燃机车维修笔记,出版后成为行业“宝典”,他还因技术革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一线工人懂技术、善维修并不少见,但撰写行业“宝典”、填补行业空白却不多见。杜晰的成长经历,就是在一线潜心钻研从“列车小白”晋升为“机车大咖”的过程:刚开始被小故障伤透脑筋,打电话向2000公里外的厂家求助;下决心钻研技术、遍翻资料,用心维修、随时记录,积累18本笔记本;一边维修保养一边技术革新,陆续申请了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如金川集团工会主席所说:“一线工人能为内燃机车编写故障手册,不仅体现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还让大家看到了一线工人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

杜晰的经历说明工匠精神的可贵。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职业如何升级,匠心始终是从业者应有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杜晰为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连续数月挑灯夜战。为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他四处求教、反复试验。和杜晰一样,很多能工巧匠都有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95后”建筑工邹彬为砌好一面墙,反复推倒重来多次;电工罗佳全从初中生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缘于他“每次用螺丝刀都会比别人多琢磨一会”……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工匠精神是他们身上共同的品质。正是践行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去浮躁、定下心、肯吃苦、多磨练,练就一身“独门绝技”。

一线工人勇于创新创造,证明高技能、高素质没有禁区,更没有终点。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工人就是“螺丝钉”,不可或缺但也默默无闻,因为少了“自身的光彩”。但现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呼唤更多产业工人成为创新创造的骨干,也为他们成长成才打开广阔空间。杜晰的一项发明在避免列车失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因为第一本行业“宝典”广受欢迎,他正在研究整理第二本“宝典”。他所在的金川集团,有1430名产业工人参与381个科研项目,还有优秀工匠领衔创办“小巨人”企业。技能不设限,赛道更宽广,创新创造已经成为一线工人的“新名片”。这充分说明,新时代的技能工人不能满足于“熟能生巧”,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融入企业创新的第一阵营,成为新兴技术的发明者、新兴产业的推动者,以创新创造攀登科技高峰。

人人出彩,技能强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创造更多圆梦舞台。近几年,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改革不断破冰,政策不断发力。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各类技能大赛让能工巧匠脱颖而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带来“涨薪”利好。企业打破岗位之间身份壁垒,推行“揭榜挂帅”,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创新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技师也能评上正高级工程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教授”。在技能人才培养、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立稳改革的“四梁八柱”,让他们有地位、有前途、有获得感,促使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技能人才只要奋斗实干,拧螺丝可以“拧”成全国劳模,操控机床也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可以身披国旗走上国际大赛领奖台。出台更多真招、实招、硬招,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造就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更多一线工人的人生出彩就会绽放在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练就一流技艺,制造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

■ 刘 振


    相关新闻
把握普遍性 尊重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