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莫让“标签式营销”变相提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06 09:12:48 责编: 武静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加上“网红爆款”等标签,价格就翻倍;同一种保温箱,“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卖得更贵……《工人日报》报道,本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反而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

网购时,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喜好选购商品。标签作为商品相关信息的来源,是用来实现产品精细分类、方便消费者选购的载体。然而,一些商家却把它当作“看碟下菜”、随意涨价的工具。消费者在搜索栏输入带有“简单”“实用”等标签的商品,搜到的商品价格相对便宜,搜索带有“轻奢”“商务”等标签的商品,商品价格就比较贵。这种提供相同商品,却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销售价格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价格歧视”。

虽然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定价不能违反法律规定、破坏价格公平。《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有“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实施“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等价格欺诈行为。商家通过“蹭热度”、贴“标签”等方式给商品提价的做法,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线上交易的信任基础,扰乱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市场监管、消协等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督促商家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明码标价,严禁价格欺诈,避免消费者落入“标签陷阱”。平台如果对“标签式营销”变相提价的行为放之任之,虽能短时间内获得一定利润,但长远来看影响平台信誉度与美誉度,得不偿失。电商平台应坚决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户的管理,采取屏蔽、清理、约谈、封号等措施督促商家提高规则意识,促进平台健康发展。

经营以诚取信,消费将心比心。消费者买的是产品,而不是标签,标签再变,也不会改变产品本身的功能与品质。一些商家把改标签当作抬价的伎俩,伤害消费者感情,注定会被消费者抛弃。商家与其变着花样在营销上“取巧”,不如在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上多下功夫。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遵循诚实信用交易原则,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用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产品打动消费者。

面对“标签套路”,消费者要提高自身辨别能力,选购商品时擦亮双眼,对同类产品进行检索,多渠道掌握商品信息,做到“货比三家”。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搜索相关商品时,避开华而不实的溢价关键词,购买实际需要的商品,不被“美丽标签”所迷惑。

■ 徐 海


    相关新闻
以多彩赛事点燃青春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