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创新,为一座城铸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20 17:05:00    责编: 徐文娟

日前,合肥市从全国参与申报的11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与广州市、武汉市共同入围2021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比赛“城市大奖”前三甲。截至今年7月,合肥“数字底座”已打通合肥全市200余个信息系统,支撑了皖事通办等349个业务应用场景。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合肥入围智慧城市大奖,是创新文化厚积薄发的必然。

供给“制度”

——强健创新文化之“核”

“这是刚出台的合肥市2021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科技创新政策)。”合肥市科技局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中国合肥”政府信息公开的网页向记者介绍。今年初,合肥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合肥市高成长企业培育扶持若干政策》等各种专项政策。

厚植创新文化,制度先行。为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擅于创新的合肥始终坚持向改革借力,以制度赋能,深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据介绍,早在2012年,合肥便推进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引导高校院所通过成果作价入股等形式转化科研成果、激励创新。作为“吃螃蟹”者,10家研究院最先尝到股权与分红激励政策的“甜头”。

以制度为创新规划立规。“市、县(市)区制定、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充分保障科技创新发展。”合肥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群英说。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赋能,用法律刚性彰显创新决心。8月18日,合肥市委召开常委会,讨论了《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草案)》,再次彰显制度之力。

以制度为创新人才护航。去年9月,合肥发布《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围绕企业和人才关注的稳岗安居等问题,通过提供人才免费租房、补贴购房以及发放岗位补贴、柔性引才奖补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合肥创新创业。为实现加速从把人才“抢过来”,转变为让人才“抢着来”,合肥聚焦人才政策创新再发力,陆续出台“重点产业人才政策7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条”等具有针对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合肥工作、创业和安家。

以制度为创新服务“建纲”。为落实《合肥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合肥市定期召开市校(院)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共商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和创新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健全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联系服务机制,强化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信息搜集、承接等基础工作,建立科技成果月报机制。

制度立了,厚植创新文化的长效机制便易形成,创新工作便能常态化。

培育“良种”

——厚植创新文化之“因”

创新需要“良种”。近些年,合肥这片热土通过大力支持高校、研究院所建设,培育创新“良种”,催生创新“基因”,培育创新文化。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篮球场大的指挥大厅,一块超大显示屏挂在正前方。“这是合肥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可对全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生命线’72小时不间断监控。”研究院工作人员手握演示鼠标说,安全问题在这里可以“一网打尽”。

引“智”时代,合肥“牵手”清华,“关键是合肥的态度和决心。”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一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供地、建房、政策之外,最打动清华的,是合肥发展科教事业的执着。

合肥育“种”的魄力,源自30多年前的“石破惊天”。1980年,面对高考低录取率和千万家庭渴望子女能上大学的现实,在时任中科大副校长杨承宗倡议下,省委、省政府同意中科大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与合肥市共建“合肥联大”(现为合肥学院)——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没有校舍,插在中科大教学空档完成。所有教师从合肥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学者来讲学。”毕业于原合肥联大的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回忆。

“近两年来,在合肥学院学生数减少的情况下,市财政投入不减反增。”据合肥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为支持合肥学院创建合肥大学,自2020年起,市财政对其生均拨款由6000元提高到12000元,暂定3年。2021年,预算安排5.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8亿元,而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教育投入816亿元,年均增长10.6%。

合肥培育创新“良种”,离不开中科大“南迁”。“在全省没通暖气的情况下,支持中科大安装暖气。”漫步郁郁葱葱的校园,中科大一位老教授触景生情。四十余年来,中科大在合肥已建成四个校区和多个研究院。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中科大以“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独特优势问鼎一流大学,为合肥添智增光。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据介绍,合肥市目前有高校61所,在校学生70余万人。拥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0家,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5个,省“一室一中心”21个,院士工作站68个、博士后工作站135个。有了“东风”和雨露,“良种”必然加速带来万木葱茏。

涵养“风尚”

——优化创新文化之“魂”

如今,走进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由“一粒沙子”演绎合肥平板显示产业的创新传奇,由“一个声音”书写智能语音领域的创新故事……让正在参观的青少年们沉浸于合肥崇尚创新的激情和期待中。

“启动科普条例立法,加速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据合肥市科协一位负责人介绍,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合肥已完成首轮70项改革任务,目前正在启动科普条例立法,在全市推动科普工作,不断让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入人心。据介绍,为提升创新文化的学术研究,合肥组建合肥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基金,支持研究、鼓励创新。与此同时,将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从30%提高到40%,建立“补转股、股转债”的全新政府资金投入模式,这些举措,既包容创新失败,更支持创新冒尖。

目前,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达135人,入选国家、省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有5000多人。今年年初,合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合肥科学家日”设立方案,合肥市人社局一位负责人说,设立“合肥科学家日”,颁发“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都是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家的良好风气。“‘合肥科学家日’的参与者既包括在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海内外科技人才,也包括广大青少年,这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合肥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铸就创新发展之“魂”。走访庐州大地,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乡村,从“网红”蔚来新能源汽车,到科大讯飞智能语音的领跑,再到打破平板显示国际垄断的京东方……如今,随着创新文化的日益积淀,合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企业已进入一个“视创新如生命、抓创新像拼命”新境界。“涵养创新风尚,建设创新文化,赋能创新发展,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也是新阶段合肥文化建设的精髓。”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雪涛说。( 本报记者 许根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