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黄梅戏的“红色”表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4-08 10:03:03    责编: 徐文娟

红色题材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戏曲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就黄梅戏而言,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党的女儿》,还是近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出品的《江姐》《青春作伴》等,它们以多元化的审美呈现以及多样性的实践途径,将红色文化与黄梅戏充分融合,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在戏曲舞台上展现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凝聚起新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共产党宣言》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建党百年献礼的一部作品,以广州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革命思想救国救民的故事。《共产党宣言》这本闪耀着理论光辉的小册子,可谓是近些年红色题材中高热度的表达对象与艺术载体。如果说吕剧《大河开凌》借用戏曲的形式表达了中国民众尤其是乡村民众在《共产党宣言》指导下的觉悟,那么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则是通过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将主题聚焦于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各种社会思潮积累碰撞的社会环境下,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启蒙大众,用行动与鲜血写满“爱国”的底色。黄梅戏《共产党宣言》便是将革命精神的追求灌注在虚构的人物林雨霏身上。剧中她不仅仅是一名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还是追求理想的母亲,是实业家邝兆年的前妻,还是以邝梅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思想启蒙的老师。多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多种情感的架构让这一位大义凌然的革命者在剧中的行动线有了具体支撑。面对敌人拷问,她坚韧不屈;传播革命信念,她神采奕奕;看到亲生儿子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她痛苦不堪。主演袁媛用她精湛的演技为林雨霏点燃了一盏“信仰”的明灯,让她沾染柔美与铿锵,用行动诠释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精神。

剧中还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将《共产党宣言》如何扎根中国的过程通过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演绎而变得更为形象化。邝兆年是固执的实业家,邝为是两种思想冲击下的选择者,邝梅是思想进步的新青年,婉云是新旧思想影响下的女性群像的集中缩影。整部作品中没有激昂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交锋将革命斗争精神融入到小情与大义之间,使人性的真实和复杂得以凸显。

用家国情怀去包裹母子情,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红色题材处理方式之一,比如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评剧《母亲》、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一系列口碑佳作,均是通过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牵绊来推动剧情,而此次黄梅戏《共产党宣言》阐释“母子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母亲与孩子分别定位为两个对立的革命立场。为了更好地传递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母子情深,剧中延续了戏曲故事中常见的物件承接的艺术风格,将母子情之间的牵绊灌注于“风筝”这一典型化的物件之中。风筝是邝兆年难以言说的真相,是邝为对亲生母亲的朦胧记忆,是文清留给孩子的人生告白。除了风筝这一重要的情感载体外,还有一个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那就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诠释与注解。这本小册子在剧中有时会以实物的形式出现,林雨菲时刻将它随身携带,视作真理和信仰,邝梅在书中找到了理想之光,时常偷偷阅读它。然而更多的时候它是通过林雨霏之口,以春风润无声的方式传播在各个角落。身陷狱中她把牢房当作讲堂,为青年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寄语;面对邝为的审讯她忍受身体的伤痛坚持谆谆教导,希望他能够紧握手中的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之路。剧中《共产党宣言》不单单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精华与浓缩,于中国来说它是救亡图存的一条道路;于青年来说它是指引前进的一盏明灯;于百姓来说它是过上和平生活的希望!

在舞台呈现方面,《共产党宣言》将故事集中于牢房与宅子两处场景中,借助现代艺术科技装置将黑夜抓捕、牢狱审讯、老屋诉情、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情境展现出来,突破了戏曲表演程式,增添了红色题材的厚重感,触发了黄梅戏当代舞台美学风格的探索。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数开场的抓捕场面。黑衣人手持手电筒,黑暗中摇曳的微光渲染出紧张氛围,瞬间将观众带回百年前那个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城市。具体与抽象的搭配风格与传统观念中温婉、绵柔的黄梅戏形成巨大反差,拓宽红色艺术表达路径的同时也让黄梅戏拥有了新时代审美关照下的叙事张力与艺术品格。编剧周德平紧扣黄梅戏擅长表现女性的艺术特征,通过独唱、对唱、接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戏曲舞台上融入丰富的内涵。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通过对红色起点的回望,展现普通革命者的精神嬗变,探求当代文化语境下红色题材的戏曲表达,笔者以为它凸显了重要的时代价值。(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