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还当“素读”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4-29 06:59:45    责编: 徐文娟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宴中无酒则罢,有则必当饮。”饮酒应浅尝辄止,读书当细嚼慢咽,这种饮酒方式和读书方法,我多年来一直坚持,起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并因此由衷感叹古人的概括经典至极:“经书为稻粱,史书为肴馔,诸子百家为醯醢。”

读书的方法枚不胜举,精读、研读、诵读、闲读等,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情趣;于我而言,最喜欢的还是素读。何谓“素读”?简言之就是朴素地读,作家阿城将其解释为“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一位作家这样比喻:“‘素读’好比通灵感应,‘虽不知底细,但已开阔了胸襟,只觉得我家的街门与屋瓦也是在《尧典》的世界里’……‘原来读文章可以像惊艳,原来前生已相知’。”事实上,“素读”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读书方法,指的就是读书的人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先把作者的思想吃透,无须凭借方法训练和学理分析,直接与书本素面相见,通过自己的最初认知、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从中得到所思所感所叹所悟。尤其是古代的私塾教学,都是以“素读”启蒙。“素读”,就是品茗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咂舌中,在情绵绵的回味里,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拿到一本新书,总是先看名家序言、作者简介,甚至别人对此书此人的评说论述,从而使自己读书时容易理解,加深印象;岂不知,这种读书方法容易使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为主,严重影响阅读的感觉和思维,使所读之书只是在别人咀嚼过的基础上又咀嚼了一遍,在别人走过的小径上又行走了一趟,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毫无益处。还有一些人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字才看一眼,书没翻一页,就开始板着面孔喊反对意见,提不同见解,俨然一位才高八斗的批判大师。如此这般,怎么能够在高兴时读出澄明,在烦恼时读出旷达,在寂寞时读出安恬,在失魄时读出幽静,在忙碌时读出睿智,在困扰时读出从容呢?

我的工作依赖于电脑,浸淫日深,写作变成了敲键,随后,阅读变成了网读。虽然“网读”在浏览速度和信息量以及吸引眼球等方面,要胜出传统读书方式许多倍,但是快速却无快感,经眼的宋体如同过眼的烟云,留不下任何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了。终于,我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素读”,与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追月之读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又开始斜靠床头,取一个舒适的姿势,细品几句隽语,慵读几页小书。书是随手抽的,有时甚至就放在枕下,不必特意从书架上查找,也不必为某一主旨苦思冥想。人只需用被子掩半个身子,就着明亮的灯光,用心灵感应情节的跌宕,用机智悟解人生的哲思。我可以把书随意地打开,没有目的地浏览;可以接着昨天的小说,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亦可以品读几篇精美的散文,然后细嚼慢咽,直至获得一份安然的心境,直至内心如杯子里的茶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

精读需要突出重点,研读强调专心致志,诵读讲究声情并茂,闲读只需信手拈来,它们都是备受推崇的读书方式。而于我看来,“素读”是其中的最高境界,“素读”能让人“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这样的阅读,才有着真正的意义。(钱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