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管鲍之交传颂数千年 系列改革成就齐桓公春秋霸业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22-07-27 14:25:00    责编: 徐文娟

◎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不仅使传颂千年的“管鲍之交”让更多人熟知,也将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功勋的治国奇才管仲,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推到人们面前。

◎ 这位出自安徽颍上,有着“春秋第一相”、中国古典政治经济理论奠基人之称的他,不仅首推“以人为本”“以法治国”,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朴素唯物史观,而且他提出的社会职能分工理念,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 管仲作为古代治国能臣,其治国智慧的结晶《管子》,也更多带有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成为先秦诸子中特色鲜明的著作。

◎ 今天,让我们通过《典籍中的安徽》之管子篇,跟着安徽省图书馆珍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凌汝亨刻套印本《管子》,走近这位非凡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为什么早期思想家,多诞生于淮河两岸?

“春秋第一相”管仲的故乡,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颍上”,取意于颍水之上,小城位于颍河与淮河交汇处,地处皖北平原的最南端。一入颍上,大家感叹,和印象中的“皖北”很不一样,城中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更像是一座秀气的江南小城。漫步城中,管仲老街、管仲公园、管鲍祠,甚至街角的“管仲超市”,都在时刻提醒你,这里,曾出过一位名垂千古的大人物!

颍上有三千多年历史,西周时已建立颍上邑治。周改为“慎邑”,秦置“慎县”,到隋大业二年(606年),恢复初名“颍上”。颍上属于淮河文化的腹地。

淮河,被称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现在提起,印象中多为洪灾;其实宋元前的淮河,是一条非常宽阔清澈的河流,两岸物产丰茂,经济发达。宋元时黄河夺淮入海,造成淮河“十年九涝”的情形。但经多年治理,灾情早已大大减轻。

明万历年间,时任分巡淮徐道的朱东光,以“老子在亳,庄子在濠梁,管子在颍,淮南子在寿春,皆中都所辖地”,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管子》《淮南鸿烈解》四种,合刊为《中都四子集》,又称《中立四子集》。

中都四子的故里,都在安徽的淮河两岸。

把历史的长焦拉回那个时代,了解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就更易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轴心时代的大人物们,大多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也让人不禁好奇,那究竟是什么样一个光荣与梦想并存的时代。

让我们跟随“典籍中的安徽”,去尝试触碰历史的温度。

《管子》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中都四子”中,离我们最久远的,是管仲。

他生活在春秋早期,作为一代名臣,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不仅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先驱,更是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开创者……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管子》无论内容、文学特色、版本上,都体现出极明显的融合性,内容博大精深,被称为“百家之源”“古代百科全书”。如学者罗根泽所言,在先秦诸子中,“裒为巨帙,远非他书所及”。管子也因此有“圣人之师”的美誉。

据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龚武先生介绍,《管子》原本86篇,亡佚10篇,实存76篇,约16万言。《管子》的内容,涵盖政治、哲学、经济、社会、道德伦理、法律、军事、外交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可以说先秦时最大的一部著作。

如此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令人震惊。

龚武先生认为,从现存管书文本分析,深入研究发现,汉代刘向领衔编修的今本《管子》一书,大致可分“论”和“史”两部分。“论”,即管子论著,现存49篇;“史”,现存27篇,是齐国史官摘录档案或文献中的涉管事迹和言论,也属管子的思想精华,不过是由史官代笔记录而已。

无论是由一位奇才独立写成,还是由一群精英共同创作,都不可否认,《管子》是一部“宏博奥衍”的著作,而书籍背后的管仲,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管鲍之交,人生既需贵人,更需知己

管子任相国,辅佐齐桓公长达四十年之久。他汲取前朝经验教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合民情、顺民心、固民本、恤民生的法令政策,使得本处于边缘地带的齐国充分发展经济,最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也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能成为齐相,离不开一个人的力荐,这就是他一生的知己,鲍叔牙。

202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就引用了“管鲍之交”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和鲍叔牙是发小,自小一起习武、做生意。至今在颍河两岸,还流传着很多他们的传说。

龚武会长带领我们去市中心的管仲公园参观管鲍祠,这是明万历六年由当时县令屠隆“捐俸掊金”修建的一座祠堂,屠县令还写下《管鲍祠碑记》留在祠堂内,院内还有管仲的衣冠冢。

龚会长介绍,两位先贤的家乡都在颍河北岸,那里至今有管台孜和鲍庄孜;当地有民俗,管鲍不通婚;俩姓若同桌吃饭,管姓一定让座,以谢荐相之恩……这些民风民俗,就像历史遗下的蛛丝马迹,勾连着那个遥远的时代。

管仲年少家贫,却并不是白丁,是没落的王孙。他的祖先是管叔鲜,是周文王三子,周武王三弟,因“三监之乱”,管子先辈流亡到颍上定居。管仲出生前父亲就过世了,家道中落,他与寡母相依为命。长大后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每次分利时都要多拿一些;管仲曾三次当官,都被罢免;三次参战,也临阵逃跑。但他这些所有的不堪,鲍叔牙都能理解其难处,并极尽所能地帮扶,是真正的知己。所以,管子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前半生虽微贱,但游历了许多地方,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他日后担任齐国相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齐国在管子治理下,以“区区海滨之国”,“实仓廪”“通商积财”,最终“不以兵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了“尊王攘夷”的霸业,避免了国家分裂,也促进了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历史进程。

治国思想超前的管子,像是一位时空穿越者

先秦管书所存篇什繁多、内容杂芜,西汉光禄大夫刘向领衔对管书进行了一次系统整理,将三百八十九篇删除重复,成书二十四卷《管子》八十六篇,但在流传过程中亡佚十篇,目前流传下来仅七十六篇。为与古本管书区别,故被称为学界“今本《管子》”。

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有多种版本的《管子》,其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汝亨刻套印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现存《管子》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

浙江吴兴凌氏,是明代著名的刻书家族,尤擅套印,与闵氏齐名,号称“闵凌”。此本雕版精致,疏朗悦目,极具版本价值,且为评点本,收录后世研究管子的各家观点,可谓《管子》各版本中的集大成者。

这两年有一个特别火的城市巡展,叫达芬奇装置艺术展,随达芬奇手稿不断被复刻出机械成品,大家都在感叹,这位500年前的意大利人,真是一位时空穿越者。而当我们在聆听龚会长介绍管子的治国、治学、经营理论时,脑海中也立刻蹦出“穿越者”三个字,那些一出台就很成熟的经济理论、政治思想,管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并实施,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时空穿越者。

很多人知道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概念,认为是他提出了重农抑商。事实恰恰相反,管子原话是“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他提出要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人四类,四种人各有聚集区,是为了更方便交流信息,优化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有效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他的社会职能分工理念,比欧洲至少早一千年。

管仲也是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调控的,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他开创“官山海”税收制度,独创盐铁专营制,这也是国企的雏形,由国家控制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保障百姓基础生活,遏制贫富差距。

他还在《管子·侈靡》篇中鼓励消费,更鼓励投资,这在崇尚节约的古代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是直到20世纪初才提出,国家应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在西方经济学诞生之前的两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系统和高度文明的商业智慧和经济理论。《管子》中有“轻重”十六篇,广泛涉及计划与市场、对外贸易、政商关系、分配关系、期货和平抑物价、放任与调控……可以说,管仲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管子首提“以法治国”,把“礼、义、廉、耻”定义为“国之四维”,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实施“法德兼治”。

在军事和政治谋略上,他不崇尚穷兵黩武,首创“不以兵车”而征服诸侯的“商利战”,屡试不爽,战功卓绝。而当今世界,贸易战确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于教育,他提出“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子·弟子职》篇,被视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生守则”。

这样看来,管子像不像一位伟大的时空穿越者?

不仅如此,《管子》中甚至还保存有大量上古宗教、历史、语言文学、农学、数学、统计学、土壤学、医学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龚武会长感叹,这本伟大的书籍,甚至可评为古代治国的百科全书,值得我们今天细细研读。

通讯员 葛小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妍妍 王素英 任逸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