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淮南子》为何被认为是十万种文献中最难读的一部?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22-08-25 15:21:28    责编: 徐文娟

他是豆腐的发明者,也是“二十四节气”的创立者。他不仅是“淮南王”,也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甚至连汉武帝都曾是他的粉丝。他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糅合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成为一本杂家代表作,而且因为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被称为十万种文献中最难读的一部。

梁启超先生评价:“《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先生评价《淮南子》为“绝代奇书”。

今天,让我们通过安徽省图书馆珍藏古籍《淮南子》及安徽著名学者陈广忠的解读,一起管窥这本气象宏大的“绝代奇书”。

他是西汉时的皖籍“学霸汉武帝都是他的粉丝

《淮南子》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糅合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是一本杂家代表作。

据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葛小禾介绍,明万历年间,任分巡淮徐道的朱东光,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管子》《淮南子》四种,合刊为《中都四子集》。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出生于淮南国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封为阜陵侯,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

刘安身世坎坷,一生经历文、景、武三朝,在儒道之争、嫡庶之争、宿敌谋害、酷吏构陷等各种因素作用下,这位饱学的淮南王,最终也步其祖母和父亲的后尘,因“谋反”之罪,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自杀而亡,时年58岁,为王43 年。

刘安不仅是“淮南王”,更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当年,甚至连汉武帝都是他的粉丝。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祕之。”汉武帝即位的第3年,刘安献上《内篇》(即《淮南子》),并被珍藏在皇帝祕府之中。据说,汉武帝也喜好文学,对长辈刘安较为尊重。每次给予书信,常召司马相如等文士看过后才发出。刘安入朝献上新作,汉武帝常因喜爱而秘藏。

公元前139年,年已41岁的淮南王刘安入朝,前往京都长安朝拜年仅16岁的汉武帝。年轻的皇帝请他撰写评论《离骚》的文章。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评论《离骚》的文章,虽然全文已失传,但确立了二千年来为《离骚》评判、定位的基础。

汉初七十年间,黄老道家思想曾占主导地位。作为学术大家,刘安为编撰一部黄老之学集大成之作,组织了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若干卷,《中篇》八卷。并将这一系列,称为《鸿烈》。“鸿”为大,“烈”为明,意为“明大道”。

1923年,刘安的皖籍老乡刘文典,著《淮南鸿烈集解》,全面系统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淮南子》各篇中的疑难字词、典章名物、思想奥义等加以阐发注释;而另一位老乡胡适,在为《淮南鸿烈集解》作序时,称《淮南子》为“绝代奇书”。

《淮南子》百家争鸣下的思想创新

安徽大学文学院陈广忠教授,研究《淮南子》、二十四节气四十余年,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陈教授介绍说,汉初黄老道家思想虽占主导地位,但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各家学说,竞相争鸣。《淮南子》便在时代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又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不同流俗的谋篇布局,引起朝野极大关注。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41岁的淮南王刘安将《淮南子》献给汉武帝,为年轻的皇帝提供了完整全面的治国、修身方略。

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老子“道”理论的阐释。全书以“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开篇,提出“道”调摄万物,包裹天地,是自然万物运行的根本指归。“道”顺应时势而改变,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即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开启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王弼的本体论,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是宇宙观本体论。系统阐释了宇宙生成论及其范式,兼论天文地理、四时律历以及人性修为之法。书中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整个宇宙是浑然一体的“虚霩”,这种形态称为“一”。道生一,一生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系统提出了朴素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部分则是政治论。《淮南子》倡扬“安民”“利民”“富民”的政策,把“民本”思想落到实处,这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另外,书中还有独树一帜的法治思想,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有着根本不同。它认为,法律来源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无为而治”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广忠教授说,《淮南子》以道家理论为主,兼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理论,具备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元色彩。

但这样一部用心之作,是否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最终接受儒家巨擘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朝初立,在经历秦朝严酷刑法和暴政后,迫切需要温和的统治政策。“黄老之学”一度为显学,指导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才有了后人称道的“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的方针,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力,但也渐生出不少弊病。对内,皇室外戚、王侯贵族和地主阶级势力不断膨胀,极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对外,与匈奴的和亲政策,非但没有消弭战争,反而助长了外敌的嚣张气焰。

到汉武帝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已走上正轨,他急需加强中央集权,于是看中儒家“大一统”思想,儒学渐渐上升为官学,最终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之后主流的统治思想。

他是豆腐的发明者,首次创立二十四节气

每年金秋,淮南市都会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豆腐作为中华美食,享誉世界。而豆腐的发明者,正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及门客研发豆腐的最早记载,出自南北朝梁代谢绰的《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以后的四十多种文献,都有刘安发明豆腐的记载。

中国豆腐营养丰富,价廉物美,成为我国和世界餐桌上的佳肴之一。中国豆腐菜品种繁多,可以烹调出400多种不同的菜肴。八公山豆腐,风味独特,闻名遐迩。陈广忠教授说,《淮南子》中除了文化创新和思想创新外,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比如在《兵略训》中,有关于彗星的运行记录;在《淮南万毕术》中,淮南王和门客对光学加以研究和利用,制作出“冰透镜”;在化学方面的贡献,则集中在炼丹术、炼金术。

《淮南子》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天文训》中,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至今已两千多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

陈广忠教授说,秦汉时期,我国古代朴素的农、医、天文、算术四大科学体系基本形成。诞生于此时的《淮南子》,对天文、地理、医学、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到研究,是我国秦汉时期科学技术体系的缩影,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除“理科知识”丰富外,《淮南子》还是一本“秦汉文宗”的代表作。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名言,最早都出自这本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演化自《淮南子·说林训》中“逐鹿者不顾兔”;“言而必有信”则出自《淮南子·氾论训》。

更有意思的是,《淮南子》中还保存有大量神话传说,被视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渊薮之一。书中完整记录了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多承继自《山海经》《楚辞》及《庄子》等书,并对先代神话进行增补,有着鲜明的庄、楚浪漫主义特征。

《淮南子》为何被认为是最难读的书?

有人说,中国十万种传世文献中,《淮南子》是最难读的一部。

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淮南子》中,评论淮南王的《招隐士》《离骚传》等作品的创作特色,感慨地说:“淮南,天下奇才也。”

中国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王室贵胄不可胜数,为什么淮南王被称为“天下奇才”?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记载了署名“刘安”的 15 篇(部)著作。其中有《淮南内》《淮南中篇》《淮南外》三部鸿篇系列巨著。内、中、外三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

这些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军事、文学、化学(炼丹术)、天文、历法、地理、养生、医药、农学等众多门类,简直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所以,“天下奇才”的评价,恰如其分。

梁启超先生评价:“《淮南子》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陈广忠教授认为《淮南子》难读的原因有三。其一,《淮南子》中牵涉到了西汉之前的大量文献。比如《周易》《尚书》《诗经》《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著作。《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之一。其书涉及象数,难于掌握。刘安精心研究《易》学,想读懂《淮南子》,要先读《周易》。其二,《淮南子》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涉及天文学、历法学、音律学、数学、阴阳五行学说、物理、化学、农学、炼丹术、医药学、农学等。所以,研读者必须要钻研正史中的《天文志》《律历志》等,才能迈进《淮南子》的大门。其三,《淮南子》构思奇特,涉猎广泛,体系完备。所以要掌握《淮南子》的思想体系,必须要深入研究先秦各个学派的著作,才能解读《淮南子》精深的思想内涵。这些因素,便是《淮南子》难读的主要原因。

省图珍本入选省珍贵古籍名录

安徽大学文学院陈广忠教授介绍,刘安自杀后,著作多散失,后刘向奉命校订宫廷藏书,将此书整理出来,命名《淮南》。至隋代始称《淮南子》,唐代称《淮南鸿烈》,此后,二者成为通行书名。

陈教授介绍说,《淮南子》实际有三部,分为“内”“中”“外”。《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杂家”中也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淮南外》三十三篇。”初唐学者颜师古注中说:“《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篇》,就是传世的《淮南子》。《中篇》《外篇》已经失传,只能在古代类书中,寻找部分佚文。

三部《淮南子》,原文有几十万字。《淮南内》原文二十万言,而当今最早的北宋本中,只有13 万多字,缺少6 万多字。就是说,《淮南子》是一个残卷。

《淮南子》的内容,原本分为二十一卷。《要略》中说:“故著二十篇。”加上《要略》,就成二十一卷。

《淮南子》问世后,校阅、注释之人络绎不绝。东汉许慎著《淮南鸿烈间诂》与高诱《淮南子注》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注释。此外,苏颂、茅坤、王念孙、孙诒让、吴汝纶、刘文典等名家大儒均有校注,从而产生众多版本。

安徽省图书馆藏的《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6册,明刻朱墨套印本。明万历八年(1580),茅坤之子茅一桂刊刻《淮南鸿烈解》,一时风行海内。但茅坤对该作甚不满意,又重新整理其书,采用朱墨套印技法,以便观览,遂成此编。此书以高诱注本为底本,加眉评、圈点,其中朱印批文皆为行书上板,刊刻甚精。2015年,此书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

书内有李光炯过录吴汝纶红绿二色记并圈点、评注。据介绍,吴汝纶也是一位老乡!他是安徽桐城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李光炯(1871-1941),安徽怀宁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安徽公学创始人之一,曾师事吴汝纶。首叶钤印有二,阳文“舒桐乡民”,阴文“慎宜轩”,印主姚永概(1866-1923),安徽桐城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解元,姚莹之孙、马其昶妻弟,诗文皆精,传桐城派衣钵,清末废除科举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推行新学,有《慎宜轩集》传世。

陈广忠教授说,在漫长的“独尊儒术”的中国文化史上, “杂取各家之言”的《淮南子》,呈现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也理应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树立起一座挺拔丰碑。

通讯员 黄静静 葛小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妍妍 王素英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