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记录消失的民国时光
来源: 中安在线 2018-11-14 13:41:49 责编: 余宏博



顽童(卢施福长子卢天恩) 1936年摄于上海


东海皓月(多底合成)。1961年摄于黄山

“国货陈列馆”。1933.10摄于北平

据中安在线讯 致敬展单元

如果你了解安徽的摄影史,这几位摄影大师的名字想必你都听说过。先后登黄山十余次、以拍摄黄山著称的摄影家卢施福;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拍下他亲切会见20万合肥市民的摄影家马昭运;全程拍摄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的摄影家陈谋荃……

2018包河国际摄影周将于11月23日拉开帷幕,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摄影周期间将隆重推出“致敬展”单元,卢施福、马昭运、袁廉民、陈谋荃、董青等,这些为安徽摄影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摄影家的代表性作品,将与广大市民见面。

卢施福从20世纪30年代起拍摄中国黄山,是中国第一个攀登黄山的著名摄影家,是中国近代摄影界“黄山派”摄影家代表。从1931年到1966年的三十多年间,卢施福曾数十次登黄山,仔细观察、发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不过卢施福并非仅仅是“黄山派”摄影艺术家,无论其早年摄影作品中的人像作品,还是后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能说明卢施福是中国摄影从立足于中国文化和艺术传统的美术摄影向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摄影家。

成立黑白摄社,研究艺术摄影

他曾为梅兰芳拍过剧照,徐悲鸿是他家中常客,就连上海举办女作家笔会,也邀请他去为大家拍照;他曾是一位医生,行医之余却迷上了摄影……他,就是卢施福(1898-1983),广东省中山县人。

1930年,卢施福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和陈传霖、丁开堡、聂光地等人发起成立了“黑白摄社”,被推选为主席。其作品在当时的《黑白影集》年刊、《黑白影集》季刊、《黑白片各届影展专集》及《时代》、《良友》、《文化》、《飞鹰》、《柯达》《中华摄影》等杂志上发表。加入美国摄影协会后,卢施福摄影艺术代表作品如《顽皮小孩》、《说话》等先后参加巴黎、伦敦、匈牙利、瑞士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摄影展览,得到好评。

痴迷黄山,曾数十次登山拍摄

卢施福白天行医治病,晚上就沉浸于他的摄影世界里,洗影、剪辑,通宵达旦地研究暗室制作工艺。他对人物、静物、风光皆有涉猎,而“风光摄影”最为他钟爱,尤其酷爱黄山的雄伟奇秀,创作量最大。黄山是他聚焦最多的地方,从1931年到1966年的三十多年间,曾数十次登黄山,其主要作品有如《东海皓月》、《探云古松》、《百步云梯》、《梦笔生花》……在安徽和北京等地影展中展出,并为全国各报刊杂志所选登,被称为“黄山派”摄影家。

“我自1931年上黄山以来,因工作需要无数次上下黄山,虽遭三次遇险而尚健在,可谓黄山知己了!”对于黄山,卢施福曾不止一次地表达了痴爱之情。

摄影如诗歌,把生活流散在人间

“摄影是世界万物的复印机,也就是万物的摄灵术,它不只能留住春花雪月,更可留住夏雨冬雪,它能留住截眶而出的眼泪,它能留住笑到肚皮痛的笑脸,它能留住气愤填胸的容颜,它能留住一切的一切的真挚情景。”1935年黑白影社第三届影展的序言中,卢施福曾用风趣形象的语言,阐明了他对写实摄影的观点。

最值得一提的,是卢施福在1936年撰写的一篇题为《采访摄影题材的先决要件》的论文,在上世纪30年代的我国摄影界,这样的论文是不多见的,许多刊物纷纷转载,认为它既是经验之谈,又富有理论色彩,深入浅出,抓住要害。著名摄影家蒋齐生曾认为卢施福的这篇文章,“是旧中国美术摄影向现实主义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报记者王峰



    相关新闻
专访《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