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合肥年轻人跳集体舞》亮相《伟大的变革》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记者揭秘照片背后的故事
来源: 合肥晚报 2018-11-23 11:00:16 责编: 徐文娟

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选用了1984年安徽省合肥市群众在工人文化宫跳集体舞的照片。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已故著名摄影记者马昭运。作品中年轻男女们翩翩起舞,周围坐满了围观的人。

当时的工人文化宫是时尚聚集地

这张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展现的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年轻人的风貌。那时候的工人文化宫如同今天的网红景点一般,是年轻人聚会的地方。

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建成于1959年,当时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格在全省是一流水平。

说到一流,其实按现在的眼光看,文化宫的规模并不大,装修也谈不上豪华。一进大门,有个水池点缀院落,迎面三层小楼是主体结构,系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堪称高级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鉴人。

一层中间是大厅,左右一边是小剧场,有时在这里演出黄梅戏、庐剧等戏曲,一边是乒乓球室。二楼是电影厅以及图书室、阅览室。三楼文化厅,专门用来举办诗歌朗诵会,有时省话剧团和工人话剧队也在这里演出,也有其他一些文艺团体来表演相声等节目。院里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供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那时没有电视等视听娱乐方式,人们的业余生活相对贫乏,能到文化宫看演出当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并非每一位市民都能自由进出,须持工会会员证,方可进场。

来演出的人,俱是大腕,比如省黄梅戏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等。

一张照片反映了合肥市的文化生活

“这张照片展现的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市民跳集体舞的画面。”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志勇介绍。

“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娱乐方式比较简单,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活动。”陈志勇说。他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改革开放没多久,老百姓对于业余休闲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大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各种文娱活动。

从图上也能看出,当时的工人文化宫整体环境比较简单,跳舞过程中男女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场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围观的群众,这也是那时候不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马昭运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这张照片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合肥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最终,这张照片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选送至北京,并成功地在国家博物院《伟大的变革》展览中‘亮相’。”陈志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马昭运的其他作品,还将在即将开幕的“2018包河国际摄影周”中展出。

他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

1952年抗美援朝,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铁路大桥;1958年2月,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夹道欢迎的合肥市民高呼“毛主席万岁”;1969年,我省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江淮牌汽车下线;1980年,合肥无线电二厂生产黄山AH6+2寸电视机……从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半个世纪,马昭运拍摄了难以数计的作品,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记录了新中国建设,记录了改革开放……

  “当时,我的父亲是《安徽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他是主任也是摄影记者,父亲一直坚守新闻的‘真实性’,经常会走进社会,深入群众,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点滴。当时的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经常举行大型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父亲在现场,便捕捉了这一镜头。”马昭运的女儿回忆道。

  马昭运惯于手执相机,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生活的真谛,捕捉闪光的瞬间。可以这样说,马昭运用他的镜头记录了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各个领域发生的不凡改变。(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韩婷

    相关新闻
第八届中国紫蓬诗歌节将于23日在肥西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