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三省一市,共绘长三角文化新图景
来源: 光明网 2018-12-05 16:44:13 责编: 刘东伟

上海:文化之水,活力涌流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国际顶级电竞赛事TI9、全球顶尖游戏平台Steam China同时落户上海浦东,腾讯游戏竞技平台(TGA)冬季总决赛将在浦东开赛……又一批世界顶级电竞赛事和重要平台近日在上海落脚。

电竞赛事何以紧盯上海纷至沓来?因为这里有着最完整的电竞生态圈。国内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竞游戏市场规模近800亿元,用户规模达到2.6亿人,而其中80%以上的电竞公司、俱乐部、明星团队都集中在上海。

电竞产业形成新的增长亮点,只是上海文化产业活力涌流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文化产业利好政策集中出台的背景下,上海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保障,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产业领域上聚焦重点,在实施路径上强调操作落地,在政策支撑上务求解渴管用。聚焦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艺术品交易、出版、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8大产业板块,针对瓶颈问题,设计制度安排,力求政策可操作、能落地,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撑方面,注重以市场化指标为导向,转变重“国”轻“民”观念,充分吸纳企业诉求,转变“不敢扶小、不敢扶初”态度,将扶持重点从后期向初创阶段前移,使政策真正满足企业需求。

大江奔流,活力涌动。上海影视产业IP体系布局加快,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文学产业生态逐渐形成,演艺市场创作活力不断释放……纵览上海文化产业版图,重点产业集聚态势明显,文化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效显著,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要文化节展活动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各类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文化产品创作展示交易的重要舞台。

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应运而生。SMG美国运营中心新址启用,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灿星制作出品的电视节目《中国新歌声》获得国际组织FRAPA的模式认证,开启中国原创节目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尚世影业联手迪士尼、北京环球艺动影业出品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公映,全球收获近2500万美元的票房。

一批优秀文艺节目通过市场化手段走向国际市场。京剧《霸王别姬》赴美巡演,与此相呼应,中国首部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纽约的影院连映数日。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连演不衰。中国出版物畅销海外市场,外文版“文化中国丛书”成功进入欧美图书市场,原创科普《十万个为什么》陆续推出越南语、马来西亚语、阿拉伯语版。华东师范大学版《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落地英伦400多所学校并投入使用,口碑甚佳。

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长三角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立于潮头的上海文化产业,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在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以文化产业带动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江苏:文化与科技融合 非遗与生活相遇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苏扇、紫砂、核雕、漆器、玉器、蓝印花布……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上,江苏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再次彰显“江河湖海”的自然美景和“吴韵汉风”的文化底蕴。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讲道:“本次江苏参展的产品,特别强调把江苏深厚的非遗工艺、技艺和产品转化为面向时代生活、面向国际传播,能够活在当下年轻人生活当中的消费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呈现出新面貌,是本次江苏展区的一大亮点。

苏州馆的展台前,不少观众争相观看“千里江山”系列文创器物。长丝巾、陶瓷杯、团扇等日常用品上绵延着“高峰巨嶂”和“平波镜湖”,青绿色为主的色调散发着盎然生机。这款由苏州肯达文化“艺吴门”设计团队研发的文创产品,以现代感的方式再现北宋神童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千里江山图》,历史文化底蕴深寓于心。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则让古老的宋锦文化重焕生机,以往,宋锦一般只用来做大型装裱,但现在宋锦可以用作很多装饰,如以白龙桥为花纹的别致胸花,令人爱不释手。

蓝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以全手工的印染技艺、简洁而纯朴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在南通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带来了蓝印花布包袋、围巾、家居饰品,并介绍了其创建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与南通大学“馆校合作”的经验。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则带来了缘来金山手工精油皂、瘗鹤铭绢丝扇等由历史文化典故衍生的相关特色旅游商品,构思精巧。

除了让传统技艺对接现代生活,江苏企业还带来了科技、“互联网+”等方面的最前沿成果。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现场体验刺激的过山车;在AR互动实景下,一眼看尽多个博物馆;在BOE画屏上,通过物联网技术欣赏数字化的影像、文物等艺术品并直接进行交易,也可以看到运用3D打印技术还原的数百年前的漕船,用手机扫描漕船模型后,自动进入数字展馆,借助AR互动“沉浸式”体验江苏的运河文化。小不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华表示,这样的展馆未来将覆盖江苏运河沿线的各个城市。

在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凤凰24小时云书坊内,“书虫”们在机器人主播快宝的陪伴下徜徉于书海;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原力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区内,剧迷们近距离感受炙手可热的特效影棚,观看自主IP动画电影《妈妈咪鸭》,体验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徐州木牛流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方舞台上,小科技迷们正在电脑上进行编程,设计相关动作,操作机器人进行格斗。

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拉开最重要的水系骨架,这意味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必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文博会“运河文化”主题论坛上,江苏提出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同探讨运河文化推动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对策路径。论坛期间,江苏设立了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并组建省级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搭建WCCO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以此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总值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230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79.24亿元,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000多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借助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在“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展望中,江苏文化标识将越来越瞩目。

浙江:文化产业吹响融合“集结号”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15年前,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擘画了“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15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一路升温,浙江倡导推动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至今已经连续召开14次。其中,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是重要议题。

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看,目前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居全国第一方阵。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第3位。

作为拥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最多、中国科技力量最为集中,科技研发投入比例最高、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用科技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勇立钱塘江潮头。记者了解到,浙江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让“数字”与文化结合。

在科技方面,影视制作充满匠心与诚意。在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时光坐标影视公司的展位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刀伤、粗粝厚重的岩石、密集朦胧的雨雾,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的影视剧片段及特效解析视频,向人们揭露“幕后秘密”。

在数据方面,传统出版业焕发青春活力。屏幕点一点,新书送上门。博库网络传媒集团整合传统与数字化出版资源,实现了从传统图书业务向数字化生产销售的转型升级,常年动销品种达60万种,平台用户近6000万,去年实现销售额20亿元。在杭州博库书城天目店,甚至还有刷脸购书的“黑科技”。

文旅融合,则让世界感受“诗画浙江”的美妙意境。

一曲“宋城千古情”最先开启了宋城演艺文化旅游新版图,而后将把当地历史故事演绎成表演秀的模式成功复制到三亚、九寨沟等全国各地,向游客传递中华文化故事;象山影视文化基地、横店影视基地、湖州影视基地、永康影视基地、海宁影视基地组团而来,带领大众穿越历史……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文化+电商”“文化+体育”“文化+制造”等诸多文化产业新业态都在浙江大地上蓬勃发展。各领域叠加出的杠杆效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变则通,通则久。目前,浙江已经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上市文化企业达39家,100余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在连续十届颁布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长三角地区占比超过1/3,其中浙江上榜的数量居全国第一。

据悉,到2020年,浙江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预计达到1.6万亿元,产业发展活力和影响力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为高水平建设文化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安徽:挖掘文化资源 走出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在2018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和安徽出版集团双双上榜,这是两家企业第9次入选,其中新华发行集团还3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作为安徽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磅产品”,两家企业在文化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挖掘安徽文化资源,走出了文化自信,也走出了做大做优的创新之路。


“安徽文化企业有大也有小、文化产业规模不大也不小,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居中部地区第1位。”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介绍说,安徽文化产业不一味在体量上求大求全,重在质量上求好求新。安徽全面启动实施了省属文化企业“瘦身强体”工程,做强文化主业,压缩无关辅业、淘汰僵尸企业,已关停并转20余家公司,缩减管理层级至3到4级,全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2017年,安徽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088.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1.5%。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保持两位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市场主体日益壮大,规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安徽省规上文化企业数由2012年的1158家增加至2323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17.7亿元,同比增长7.9%。龙头文化企业发展稳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上市(挂牌)文化企业47家。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均9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1次入选、1次提名。目前,全省现有民营文化企业5万多家,占全部文化法人单位数近九成,规上文化法人单位营业收入超九成由民营文化企业贡献。

2018年,列入全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文化产业项目共409个,总投资3423.69亿元。今年1至9月,已完成投资496.28亿元,新开工项目83个,列入储备计划的文化产业项目304个。

“合肥三孝口24小时不打烊书店成为201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素材”,这个消息瞬间刷爆安徽人的朋友圈。开启夜间模式的这家书店不仅为无家可归的流浪人群和拾荒者提供温暖,为更多读者提供更优更好的阅读空间,而且在此基础上,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顺应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出全国首家“共享书店”,读者只需用手机扫码下载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就可以每次借两本图书,免费借阅10天,“在新华书店拿书不要钱、多看还有奖”已经成了安徽人的文化产业“红包”。

“目前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共开设了43家共享书店,首家共享书店日均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6%,书店营业收入增长近20%,一度困难重重的实体书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虞爱华说。

作为文化产业唯一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合肥市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明显,已形成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发行、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意休闲娱乐四大产业集群。今年1至9月,完成产值540亿元、税收14亿元。截至目前,基地重点在谈亿元以上项目25个,其中深度对接项目10个,签约落地项目6个。

安徽文化产业集聚成效正在显现。全省拥有国家级(产业集聚类)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6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家。合肥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的动漫原创设计和研发、网络游戏产业,芜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内的广播影视、数字创意产业等,已经形成较强的区域品牌。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5日08版)

    相关新闻
“二梅”书画作品在肥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