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橙周刊·笔记|碗柜上的对联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18-12-10 16:26:23 责编: 徐文娟

老家的碗柜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粥饭思来处不易”,下联是“丝缕念物力唯艰”。

自我记事时起,这副对联就静静贴在那里。直到考上大学,走到城市,对联依旧精神抖擞宛如门神守护着老灶。随着儿子的出世和成长,对联的真意又如同珠玑,散发出久远的光焰。

儿子四岁生日,全家人早早到达预定的酒店。大大的蛋糕,五颜六色的气球,各式各样新奇的玩具,大人们的笑脸,簇拥着穿戴崭新的儿子。到了吃饭时,儿子就开始不老实了,把妈妈喂的汤吐掉,把奶奶剥的虾扔掉,并直嚷嚷“我要吃蛋糕,我要吃蛋糕”。等到切完蛋糕,并将最饱满的一块献给他时,他竟然一手推开。

父亲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拽过孙子对着他的屁股就是几巴掌。孩子哭得地动山摇,我紧紧掐住媳妇的胳膊,不让她前去哄劝——我知道,老人为什么生气,儿子为什么被打。

父亲出生时,全国刚刚解放,连年硝烟,农田荒芜,经常靠红薯野菜充饥。父亲常说,那个时候家里要是能煮上一锅白粥,那碗底的白沫子,锅边的粥胚子,甚至锅铲上的稀溜子都要舔得干干净净。至今,老人家仍然喜欢舔锅铲的这个“坏毛病”,被我于媳妇“教育”过多次。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负重前行。虽说我小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饿着肚子,但是也没有真正吃饱过。所谓的“饱”就是肚里有油水。雪白的猪油,焦黄的油渣,是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眼睛里曾经浮现过的最原始的美。

儿子出生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每天吃着鲜果,喝着牛奶,鸡鸭鱼肉更是家常便饭。当我们一天想吃几顿就吃几顿时,谁也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思考一顿吃几个鸡蛋了。即便父亲还时常教育我要勤俭节约,要严格培养儿子的习惯时,我也只是点点头,转身又逗儿子笑去了。

儿子挨的那顿打,其实是为我挨的。子不教,父之过,我不仅错在没有好好教育儿子,更错在忘了父亲对我的教育,就像一本书忘记了作者,一颗树忘记了家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从那以后,我经常带儿子回老家,擦擦厨柜的灰尘,触摸对联上的字迹,走走乡间的小路,拾掇泥土里的种子和麦芽。(芳登


    相关新闻
【橙周刊·大家写凤阳】许若齐:凤阳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