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橙周刊·本期策划
微眼看世界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19-04-15 11:03:43 责编: 徐文娟

另一只眼

有人说,人的两只眼睛,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一只眼睛,用来看他人,另一只眼睛,用来看自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一只眼睛用来选择,另一只眼睛用来抛弃。

微距摄影师,应该是将其中一只眼睛用来看我们平常无法看到的美吧。

平常无法看到的美,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曾在汪曾祺先生笔下领略过一二。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瓢虫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虫。”

你见过这么美的瓢虫吗?

鲁迅的百草园里,肯定也有一只美得不可方物的瓢虫,和它作伴的还有夏天的鸣蝉,肥胖的黄蜂,低唱的油蛉和弹琴的蟋蟀……儿时误闯误入的与世隔绝的一座小园,在他日后颠沛流徙、心情苦闷之际,成了最爱重提的旧事之一。

在这样的花园里呆久了,人是会被消磨掉锐气的吧,汪曾祺就说,有一次,他看到通身铁色、翅膀较窄的鬼蜻蜓,款款地飞在墙角花阴,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是意识到生命终究会被忽略掉、无声无息地被时光带走吗?

这些孱弱的花叶虫鸟,应该就是所谓的“蝼蚁般的一生”吧,穷其一生,不过就是静静地开了又谢,款款地飞去又飞来,而我们呢?穷其一生,又在寻找什么?

一花一叶,一蛾一蝶,因为卑渺而活得静美,与那些波澜壮阔的生命过程相比,微不足道。这种“被冷落”的美,或许正是让汪曾祺先生难过的缘由。(祁海群/文)


张登山:为了摄影卖掉了一套房

张登山,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副主席,浦东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微距摄影艺术研究会会长,中科院昆虫博物馆教授级微距摄影艺术指导老师。2015、2016、2017连续3年获得郎静山上海国际摄影大奖赛微距题材金牌奖,2018年荣获国际摄影联盟金像奖和郎静山上海国际摄影大奖赛终身成就奖。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张老师好,看你拍的这些昆虫,平时很难见到的螳螂、蚂蚁、毛毛虫、蝉等,在镜头下活灵活现,像梦幻大片,太唯美了。

张登山(以下简称张):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只是在拍摄上运用了微距艺术手段,这对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不具备自然光的情况下,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工光去辅助,包括必须的光照指数以便尽可能模拟自然光而还原丰富的纯正色彩,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微距摄影,是用光去刻画主体,用色去渲染主题。

橙:为什么想到要拍这些小昆虫?

张:在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面前,昆虫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它们却不屈服于命运,在生存和死亡面前彰显自己的顽强和美丽。如何将这种美丽和顽强放大?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伟大?微距拍摄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橙:你创作的时候,上哪里去找这些美丽可爱的小生命呢?

张:普通的昆虫,公园草丛、郊区树林里都能找到,但拍着拍着,就渴望镜头能去捕捉更多的昆虫。为了搜索到珍奇昆虫,退休后,我经常独自驱车去野外山林,有一次,为了捕捉柄角蝇,我专程从上海开车到云南,来回有7000公里。不过那样的疯狂也只能偶尔为之,考虑到时间和安全,我更多的是从网上购买昆虫,我在家里特意辟出一个房间来囤养这些小家伙。

橙:从技术上说,微距摄影是不是更难?

张:拍摄宏观场面,受天气、场景、机位的限制,往往难以如愿,“摆拍”更是大忌。微距摄影却可以在“小天地”里随心所欲地无数次“摆拍”,它不受时间约束和季节的限制,在庭院之隅、客厅一角、家中阳台,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线条、色块、光影、神韵,体验微距摄影创作的无穷乐趣。

橙:对于微距摄影爱好者来说,入门难不难?

张:门槛很低。基本装备只需要成像比1-5:1 中的任何一支Micro 镜头,配以近摄接圈、放大镜、近摄镜,再加上三脚架、快门线即可。这是大部分业余摄影爱好者都能够承担的。

橙:听说你为了创作,把上海的一套房子都卖了?

张:说实话,很多爱好,一旦你迷进去了,陷进去了,肯定都会烧钱的,玩微距摄影也是如此。像有些昆虫,量少,特别珍稀,自然价格就会很高,怎么办?买还是不买?很让人纠结。上海那套两居室的房子卖了后,大部分钱确实是投到微距摄影里去了,让我收获很大。更欣慰的是,我的这个爱好,一直得到了老伴的支持和理解。

王士龙:微小的事物充满精彩

◎姓名:王士龙

◎职业:记者

◎兴趣爱好:只剩下拍照了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玩微距摄影多久了?

王士龙(以下简称王):用相机拍微距五六年了,正式用手机拍微距才一个多月。

橙: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日常拍摄更多的是什么?

王:工作方面,新闻、纪实、城市变迁都会拍,业余有一段时间常拍鸟,现在微距拍昆虫多一点。

橙:微距摄影带给自己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王:摄影是一种观看和记录方式。微距,和长焦、广角一样,都会帮助我们开启一个新世界。微距可以让你发现,微小的事物同样充满精彩,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有这样迷人的小世界。

橙:你拍的露珠好可爱?

王:露珠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纯净、透明、无比脆弱……露珠里可以映照许多东西,人眼常会忽略,微距则可以将其放大,凸显。以前拍得少,不是不想拍,是想拍却难以拍好。现在还是边拍边摸索。

橙:露珠和花儿相搭,是一种什么感觉?

王:花开和露凝,都很短暂,但花开总有热烈的气息,露珠则总是冰一样安静。这是一种奇妙的组合。虽不能恒久,但可生生不息!拍得还不多,今后会尝试其它组合。

橙:平时都怎么拍呢?

王:露珠虽随时随地可见,但要拍好也有一些要求。不同的植物结出的露珠都不一样,有雾的早晨露珠最好,还要尽量没有风……总之,任何拍摄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技巧,以及经验积累,需要慢慢体会。也可以人为制造场景,同样有相应的技巧。

橙:听起来颇有难度……

王:由于不便使用脚架,用相机的难度更大,这组照片都是手机拍的。首先要和地面亲密接触,有时要跪或趴在地上,所以需要带两块塑料垫。拍照时要寻找角度,仔细对焦,按快门需要凝神屏气,持稳手机。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露珠,露珠太小成像不清晰。还有光线、背景的考虑。最重要的,不能触碰露珠的附着物,否则前功尽弃,顿时有想砸手机的冲动……

橙:这么多露珠,哪张自己最满意?

王:刚拍岀来都喜欢,看着看着就会发现许多毛病。相比喜欢,遗憾给人的感觉更深刻。有一张虫子和露珠的组合,觉得那时露珠里如果有花就更好了。

橙:摄影是工作,也是爱好。那么业余还会做什么?

王:工作、家庭,压力山大,爱好越来越少了,拍照也是忙里偷闲。想做的就是多拍点有趣的照片,另外,聚一群有同好的老师、朋友,大家一起玩。


徐宁:在微距里, 获得另一片天地

◎姓名:徐宁

◎职业:企宣

◎兴趣爱好:摄影、旅行、音乐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这张蒲公英上的“小蜂”真漂亮!

徐宁(以下简称徐):是的,五彩斑斓的小翅膀,正在静悄悄地吮吸花蜜。刚拍时几乎没发现呢,肉眼来看就是黑芝麻样的一个小点点,微距效果一出来,居然是这么美的一只蜂……

橙:妙手偶得之。经常这样拍吗?

徐:其实在外面更多是拍风光片。在等待的间隙,就会拿微距拍拍花,拍拍草叶子。

橙:等什么呢?

徐:比如在山上拍云海,要等光线,找感觉,在等待下一个镜头的时候,就可以拍拍身边的“小品”。和相对宏大的风光片相比,这些小花小草近可触摸,刚刚绽开的小野花,刚刚萌发的小草,很干净,很纯粹,色彩和质感都非常好,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一远一近之间,就像是一种吐纳呼吸,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动。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在微距层面,获得另一片天地。

橙:经常去哪里拍?

徐:利用出差的机会,天南海北拍。就近原则,去得最多的是皖南,这个春天几乎每个周末都去。

橙:很多摄影师都有自己的据点……

徐:我也有的,有个村庄我在那里度过了六七个春节,村里人待我就像家人一样,我熟悉那里的每一栋民居,每一个人。但是我不能告诉你在哪,哈哈!

橙:为什么?

徐:对摄影师而言,这样的地方就好比自留地,不能到处讲,一旦公开,人都涌过去了,便不复宁静、自然。

橙:嗯,摄影讲究“静”。

徐:是的,人静,心静,风静,空气也要净。爬上山坡,泡一杯茶,抽一支烟,静静地期待美丽难忘的时刻。有时看到风光美到极致,那一刻偶尔也会呆住,甚至快门都忘了摁下去……

橙:听说你以前是机械师?

徐:对,修飞机的!修了18年的飞机,全国各地到处跑。摄影也就是那时候喜欢上的,在外执行任务时,顺便拿起相机玩玩摄影。这一拿相机有30年了,后来爱好发展成了主业,拍风光片,还搞航拍,在3万英尺的机舱上拍,当然日常拍摄更多的是行业相关的新闻图片。

橙:日常拍飞机?

徐:记录和飞机相关的一切。每年12月31日,东航在安徽最后一架落地的航班我都会在现场,每年春节起飞的第一个航班,我也会在现场。

张登山,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副主席,浦东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微距摄影艺术研究会会长,中科院昆虫博物馆教授级微距摄影艺术指导老师。2015、2016、2017连续3年获得郎静山上海国际摄影大奖赛微距题材金牌奖,2018年荣获国际摄影联盟金像奖和郎静山上海国际摄影大奖赛终身成就奖。

张登山:为了摄影卖掉了一套房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张老师好,看你拍的这些昆虫,平时很难见到的螳螂、蚂蚁、毛毛虫、蝉等,在镜头下活灵活现,像梦幻大片,太唯美了。

张登山(以下简称张):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只是在拍摄上运用了微距艺术手段,这对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不具备自然光的情况下,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工光去辅助,包括必须的光照指数以便尽可能模拟自然光而还原丰富的纯正色彩,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微距摄影,是用光去刻画主体,用色去渲染主题。

橙:为什么想到要拍这些小昆虫?

张:在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面前,昆虫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它们却不屈服于命运,在生存和死亡面前彰显自己的顽强和美丽。如何将这种美丽和顽强放大?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伟大?微距拍摄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橙:你创作的时候,上哪里去找这些美丽可爱的小生命呢?

张:普通的昆虫,公园草丛、郊区树林里都能找到,但拍着拍着,就渴望镜头能去捕捉更多的昆虫。为了搜索到珍奇昆虫,退休后,我经常独自驱车去野外山林,有一次,为了捕捉柄角蝇,我专程从上海开车到云南,来回有7000公里。不过那样的疯狂也只能偶尔为之,考虑到时间和安全,我更多的是从网上购买昆虫,我在家里特意辟出一个房间来囤养这些小家伙。

橙:从技术上说,微距摄影是不是更难?

张:拍摄宏观场面,受天气、场景、机位的限制,往往难以如愿,“摆拍”更是大忌。微距摄影却可以在“小天地”里随心所欲地无数次“摆拍”,它不受时间约束和季节的限制,在庭院之隅、客厅一角、家中阳台,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线条、色块、光影、神韵,体验微距摄影创作的无穷乐趣。

橙:对于微距摄影爱好者来说,入门难不难?

张:门槛很低。基本装备只需要成像比1-5:1 中的任何一支Micro 镜头,配以近摄接圈、放大镜、近摄镜,再加上三脚架、快门线即可。这是大部分业余摄影爱好者都能够承担的。

橙:听说你为了创作,把上海的一套房子都卖了?

张:说实话,很多爱好,一旦你迷进去了,陷进去了,肯定都会烧钱的,玩微距摄影也是如此。像有些昆虫,量少,特别珍稀,自然价格就会很高,怎么办?买还是不买?很让人纠结。上海那套两居室的房子卖了后,大部分钱确实是投到微距摄影里去了,让我收获很大。更欣慰的是,我的这个爱好,一直得到了老伴的支持和理解。(文字 杨静

    相关新闻
“徽州大观”:多维度解码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