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古人“炎夏攻略”
穿堂风里摇折扇 喝口 “冰镇饮料”仰望星空 文物展现古人低碳风雅纳凉图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19-08-05 11:07:23 责编: 徐文娟


喝口 “冰镇饮料”仰望星空

文物展现古人低碳风雅纳凉图景

省城连日的酷暑天让不少市民感叹 “命是空调给的”。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盛夏的呢?我省出土的众多精美文物能为你展现出一些场景。吹着穿堂风,摇着小折扇,枕着清冷的瓷枕,有追求的天文爱好者还可看看星星……

鉴缶结合

青铜器可制“冰镇饮料”

暑天里喝点冰镇饮料,古人也很喜欢。在安徽博物院,1955年出土自我省寿县蔡侯墓的吴王光鉴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嫁女的陪嫁之物。而这个吴王光鉴在2000多年前还是个古老的“冰箱”。

安徽博物院文物专家介绍,在古代,鉴的功能有三。第一是盛水后当镜子用以照容;第二是用来盛水沐浴;第三种就是与“缶”配套使用,用来冰镇饮料或食物。“古人很早就会在冬季储冰夏季使用。《周礼·天官·凌人》就有‘春始治鉴……祭祀共冰鉴’的记载,因此这类鉴又被称作‘冰鉴’”。

一般的鉴腹内有小环,与配套的缶腹上的环两两相对,并用小环相连固定。使用时,缶内盛酒或食物,缶与鉴之间的空隙放上冰,就可冰镇食物或饮料了。除了吴王光鉴,在安徽博物院,用来冰镇“饮料”的青铜器还有蔡侯墓的蔡侯方鉴和方缶,以及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鉴、缶组合。不过在当年,铜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暑天的冰更是难得,因此用青铜器“冰箱”制作的冰镇饮料可不是平常老百姓能享用的。

建筑通风

天井美人靠纳凉很风雅

为了避暑,古人在建筑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北魏洛阳宫城西北部,西距宫城西墙约65米,现存一处方形夯土台残迹,下部一个圆形建筑。有建筑学家就推测这是一座备有避暑降温设施的殿堂,下部储冰,上部纳凉。《永乐大典》中记载,北魏宫城西路有“清暑殿”一座,应该就是这里。历史上有名的纳凉建筑还有大明宫内的“含凉殿”和宋代的“翠寒堂”等。

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设计建造中,除考虑艺术文化元素外,在功能上也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应。在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展厅,通过建筑实物、模型、构件、图片等,综合展示徽州古建筑的魅力。其中,天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省博专家介绍,天井和“财禄”相关。通过天井,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四水归堂,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此外,从功能上来说,天井也有通风、纳凉的功能。

另外,徽州古建中的“美人靠”同样是古人夏日纳凉的理想场所。美人靠一般设置在徽州民宅天井四周,傍晚时分,临风临水,斜倚美人靠,不仅风雅,也十分凉爽。

小扇轻摇

低碳环保还挺文艺范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扇子在古人的夏日生活里扮演着重要角色。省博专家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早期的扇子大多用羽毛等天然材质制成,更多是身份的象征。纸发明后,扇子开始普及起来,社会各个阶层都使用扇子。一般男性用折扇,女性用团扇。

除了引风纳凉,扇子还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挥洒才情的重要“舞台”。省博珍藏的不少扇子出自名家之手,书画俱佳,非常珍贵。其中一把女士用图扇,扇子上画的是“水漫金山”的图案。除了人们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非常喜爱外,“水”的主题也让人感受到丝丝清凉。

清凉一夜

美人侧卧瓷枕显娇美

酷暑要睡好,枕头很重要。造型各异的瓷枕不仅好看,还非常凉爽。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宋三彩卧女抱鹅枕”造型独特,一位美人侧卧小憩,看起来温婉动人。美人胸前抱着的一只白鹅,看起来更是雅趣十足。瓷枕上装饰着黄花、荷叶及戳印等纹样,自然流畅。

看起来硬邦邦枕着脑瓜疼?其实也未必。“宋三彩卧女抱鹅枕”高15厘米,枕面略有弧度,巧妙地制成了如意云头形,云头尖端一侧略高,看起来适于使用者安睡。省博另一件“唐寿州窑黄釉瓷枕”是1958年在芜湖市出土的。箱形瓷枕的枕面中央有菊花状纹饰,典雅大气。黄白色胎体上涂有一层化妆土,釉面晶莹,看起来就非常清凉。

现藏于我省岳西县文物局的元青白釉透雕建筑人物瓷枕是国家一级文物,釉色均匀,光洁莹润,是景德镇青白釉瓷枕的代表作,也体现了极高的制瓷技艺,是响当当的“国宝”。

遥望星空

古人看星星看出名堂

夏夜的星空,也是古人纳凉时要多看几眼的美景,而古人纳凉看星星还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安徽博物院,就展出了西汉夏侯灶墓中出土的用于星占和天文观测的仪器。

据介绍,西汉时期,位于今天阜阳地区和淮南地区的天文学研究非常发达。其中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鸿篇巨著《淮南子》之《天文训》卷,就对当时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完备总结。1977年,阜阳西汉汝阴候夏侯灶墓出土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圭表,还有最早的赤道式天体测量装置、中国浑仪的始祖——二十八宿星盘。省博专家介绍,这两件仪器代表了西汉时期高超的天文观测技术,它们的发明极大推动了当时天文学研究的发展,也说明阜阳地区当年曾是全国重要的天文研究中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文 周梅/视频 周继龙/图

(图片除署名外由安徽博物院提供)

    相关新闻
触碰苏东坡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