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家乡的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8-16 10:58:43 责编: 徐文娟

1954年8月,我出生在淮北平原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

我是在刚会走路时就离开家乡的。那时我爷爷在蚌埠做小买卖,听祖母说,爷爷的小买卖做得还不错,便在市里安了家。60多年前的故乡偏僻贫困而荒凉,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便把我从老家带到了市里来照顾。

那时我5岁,已经记事,整天吵闹着要回家见爸妈,爷爷奶奶在我的吵闹下,便决定由奶奶带我回一趟老家。那天,我和祖母一大早出发,坐着破旧的长途汽车,在狭窄、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着。大约300多里的路程,颠簸了7个多小时才到了县城。从县城到老家的集镇,还有50多里路,由于没赶上每天只有一个班次的去老家集镇的班车,我和奶奶不得不在破旧的小旅馆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和奶奶才坐上了班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人几乎被颠簸得散了骨架,才到了家乡的集镇;而集镇离我们村还有12里多的土路是不通车的,也就是说,这12里的土路我们要一步步地走过去。刚开始,我还走得兴致勃勃,很快就挪不动脚了。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是我从没有走过的,那时奶奶已经60多岁了,她心疼我,便把我背在背上走一段路,再把我放下,让我自己再走上一段。12里的路,我走得筋疲力尽,奶奶满头汗水。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终于看见了村子,破旧的土墙,低矮破败的茅草房,间或有几声狗吠……这就是我童年时对老家的记忆,而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难走的、高低不平的土路。

第二次回家乡是在1977年,那一年我接到了抽工回城的通知,我决定在回蚌埠工作之前,回趟老家去看看。回家那天,真不巧,突然下起了大雨。破旧的公交班车在坑坑洼洼的泥水路上颠簸了很久,才到了镇上,把我“卸载”在雨水里。我没有带伞,就这样顶着劈头盖脸的雨水,一脚水一脚泥地走,鞋一次次陷进烂泥里,拔出来十分困难,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我不得不脱了鞋,光着脚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着,12里的路,走了3个多小时。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到了2016年。这一年的春天,我又一次回家乡去。崭新的双层大巴车,载着我在平整的高速公路上飞奔。高速公路的两旁是整齐的防护栏和如画的楼房与风景。进入县城后,通往家乡的公路是宽阔笔直的沥青大道,一棵棵站在大道两旁的行道树,像是在夹道欢迎我这个归来的游子。走近村子,环绕着村子的是水泥路,进入村子的主街道后,通往各家各户通的是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口。过去低矮的茅草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或三层或四层的建造考究漂亮的楼房。

村庄彻底改变了模样,我在村里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溜达着,眼前忽然一亮,映入眼帘的是“村民广场”四个金色的大字招牌。这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足有2000平方米左右,篮球场、足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广场上锻炼身体,一派平和的景象。

回望故乡的变化,回望祖辈走过的路,这样的沧桑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祖国跨越腾飞的伟大成就和辉煌业绩!( 肖建华

    相关新闻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