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线上线下共战“疫” 文化服务“不打烊”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3-13 17:25:00 责编: 徐文娟

编者按:“多想春风又绿江南岸,多想春风得意马蹄疾。我说春风十里不如你,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人心齐,泰山移,扫除阴霾斩荆棘,凯歌一曲感天动地……”今年的春天,比以往更加让人期待。各地的地方戏、地方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让人们的“宅”时光更加有滋有味,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广大文艺工作者各展所长,用类型多样的艺术作品表达对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的支持和感谢。

芜湖 心手相牵唱英雄

■ 本报记者 沈宫石

“总是在这样的时光,你又要奔向战场。白大褂是你的征袍,难忘你出发时的形象……期盼着鸟语花香,你永远初心不忘。仁者医心有大爱,逆行是你最美的模样。”近日,一首饱含深情、旋律优美、赞美抗疫一线白衣战士的繁昌民歌《你最美的模样》,在江城芜湖传唱。

在抗击疫情的路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令人温暖、感动、铭记,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芜湖市文艺工作者们直面困难,努力发掘生活中感动人心的事件和场面,创作出弘扬人间大爱、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繁昌县文化馆原馆长、繁昌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鲍莉莉有感于白衣战士们在工作中的忘我精神和奉献精神,萌发了为他们创作一首歌的想法。她邀请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潘金华,诗人陈东吉,用繁昌民歌的形式,共同创作了这首《你最美的模样》来歌颂这些坚守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用音乐温暖人心,用歌声凝聚力量。《你最美的模样》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繁昌民歌《耘田歌》,经过改编,整个作品带有典型的繁昌民歌风味,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共饮长江水,同唱黄梅歌。近日,由芜湖、黄冈两地文联共同打造,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主创的黄梅歌《春风十里》推出原唱MV。安徽和湖北同是黄梅戏之乡,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以黄梅戏为纽带,与黄冈市词作者徐列星、曲作者丁永钢携手创作战疫黄梅歌《春风十里》,唱出了白衣战士如春风一般,与病魔较量,为人们带来春天。曲作者还将歌曲《爱的奉献》《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元素融入黄梅歌的附属部分(前奏、间奏),使音乐整体戏剧性效果强烈,有令人“豁然开朗、春风满面”之感。芜湖县黄梅戏剧团青年演员张丹、钱鹏用纯朴清新的唱腔,生动演绎了医务工作者不惧风险、救死扶伤的坚定与勇敢。《春风十里》一经推出,受到了芜湖、黄冈两地人的关注,更因为是网络播放,让这首歌也受到了不少异地网友的肯定和喜爱。一位网友写道:点赞,大爱无疆!向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致敬,春风十里在,何愁春不来!

铜陵 “云生活”宅家也精彩

■ 本报记者 林春生

“看多彩非遗、学古筝练习曲、跳踢踏舞……宅家的那些日子,铜陵文化云平台让我的生活多了许多色彩。”3月10日,铜陵市民刘丽说起市文化馆在疫情防控期连续开展线上文化惠民活动,表示由衷赞赏。

铜陵是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后建成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设施,新建了非遗馆、美术馆新馆,平时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但是受疫情影响,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一下子就停下了。为丰富防控期间市民的文化生活,该市文化和旅游局及时部署各文化场馆临时闭馆,迅速将服务阵地转移到线上,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连续开展“闭馆不闭展、闭馆不闭训、闭馆不闭读”等系列线上文化惠民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仍可享受海量文化大餐,成为特殊时期打赢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精神力量。

“根据‘闭馆不闭训’要求,我们通过铜陵文化云平台推出‘每日一学’,开展线上资源教学,有文化、法律、科技、历史等海量视频学习讲座。力求让市民的‘宅’生活丰富多彩。”铜陵市文化馆馆长陈建平告诉记者,为调动市民参与线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他们还开展了“知识竞答不能停 防疫知识我知道”“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竞答、“看非遗 学非遗 宅在家里来答题”非遗文化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参与者“线上答题拿奖励”。

据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余亮介绍,为备足线上文化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编排艺术作品,创作诗歌、快板、大鼓书、戏曲、国画等文艺作品20余件,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创新开展艺术化宣讲展示。市博物馆推出中国数字铜博物馆网络展示平台,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浏览铜陵博物馆文物信息和铜知识、铜文化、铜文物的相关内容,在线观看全国各大博物馆精品展。市图书馆《品读经典,全民战“疫”》14位名师14本经典听书打卡活动,让市民每天30分钟畅游国学经典,阅读战“疫”微信图书馆,激发小读者阅读的积极性。

青阳 “古声腔”提振精气神

■ 本报通讯员 张莹莹 本报记者 徐建

“情所系,情所系,无限牵挂心相依,心相依,心盼明日江城里,樱花满树人满蹊……”前不久,由青阳腔表演艺术家汪应培、焦琴、张小芳等人表演的青阳腔《情所系》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即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古老的戏曲声腔和现代唱词的结合,充分展示出中国儿女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坚强决心。”网友纷纷留言道。

在个特殊的时期,青阳县文化馆积极行动,组织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发挥自身特长与优势,用文字、声音、镜头、画笔积极行动,创作、记录、宣传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贡献文艺力量。

自2月1日起,由青阳县文化馆馆长汪应培负责策划,副馆长焦琴、张莹莹具体执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带领群众文化工作者创作出多个文艺作品。青阳农民画创作人员居家完成作品的创作,其他表演人员有序来到县文化馆进行音视频的录制,创作出情景朗诵《党旗在飘扬 青阳在行动》、双口快板《勇克时艰传捷报》、原创歌曲《爱的坚守》、青阳腔表演唱《情所系》,以及多幅青阳农民画作品。作品经县有关部门审核后通过“灵秀青阳”“文明青阳”“青阳文化旅游”“青阳县文化馆”等微信公众号和“青阳网”、“青阳热线本地头条”等县内主流媒体同时推送。“青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阳腔作品演绎抗击疫情的作品必须转发”、“为最美逆行者点赞!为战斗在疫情一线的所有工作人员点赞!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网友纷纷转发、留言。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也特别需要与时俱进的文艺作品来提振士气、丰富生活。除了青阳腔,青阳当地还推出了“抗击疫情”的青阳画主题作品,当地的青阳农民画作者创作出《等你平安归来》《同舟共济战疫情》、《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等多幅作品。“青阳农民画,质朴生动,以笔为援,画出战‘疫’力量。这些农民画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后,观看的人特别多,点了许多赞。” 青阳画作者沈杨林告诉记者。

“共克时艰,万众一心,你我同在,战‘疫’必胜。”青阳县木镇镇双云村村委会主任唐八斤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疫情当前,众志成城。青阳县文化馆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创作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把祝福和希望放进作品中,起到了很好的疫情防控宣传作用,弘扬了时代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信心和力量。”

安庆 “云课堂”教唱黄梅戏

■ 本报记者 洪放

“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七女我七女无心回宫院……”3月8日下午,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开通的一档网络直播栏目当中,来自该剧院的青年戏曲演员吴艺群以一曲经典黄梅戏《天仙配》中的选段“钟声催归”,赢得了众多点赞。直播间里不仅是表演,专业的戏曲演员还以连麦、评论互动等方式向网友进行教唱。“过去我们普通人学戏曲只能‘有样学样’唱个热闹,专业演员逐字逐句地教唱,这种学习机会很是难得!”年近六旬的安庆市民胡秀玲是资深戏迷,最近跟着直播学黄梅戏是她每天在家最大的乐趣。

“‘云课堂’通过直播教学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演员与戏迷之间的距离,更是向深挖掘黄梅戏受众的重要途径。”安庆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陈嘉介绍,正月十五以来,安庆市组织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开通网络直播间,每天下午3点至4点院团的黄梅戏名家、优秀黄梅戏演员们以和戏迷互动的模式,轮番上线教唱《天仙配》《闹黄府》等黄梅戏经典唱段。截至3月9日,共有29位黄梅戏名家、优秀黄梅戏演员在线上参加了黄梅戏教唱网上直播活动,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15万人次。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让黄梅戏这一传统艺术搭上“互联网+”的便车,拓展其传播边界?网络直播教学还仅仅是近年来安庆市不断增强黄梅戏网络“能见度”的一个缩影。去年9月10日,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主持建设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平台建设)及安庆市文化强市资金资助项目“掌上黄梅APP”正式上线运行。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名家功臣、音乐影视、图片资料……打开“掌上黄梅”APP,12大类信息条目涵盖了有关黄梅戏的历史渊源、理论研究、经典曲目欣赏等方方面面。

深耕移动互联网,让戏迷指尖一碰就能欣赏到经典黄梅戏。今年安庆市在“黄梅戏艺术文化”的微信公众号上还首次开通了在线黄梅戏苑栏目,集中展示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经典黄梅戏舞台和影视剧目。

“近年来,安庆市的戏曲文化通过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的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陈嘉告诉记者,以去年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为例,全程不仅利用电视、网络平台直播了剧目展演,还面向全网广泛征集黄梅戏原创短视频,推出了一批黄梅戏“网红”短视频,形成了良好的地方戏曲传播效应。

    相关新闻
红指印,跳动着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