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黄山副刊】走出贫困的皖北村庄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5-03 09:08:50 责编: 徐文娟

马集,刘寨,桃源,郇庄……这些散落于皖北平原,彼此相距数十、数百公里,正阔步走出千年贫困的一个个村庄,带着光亮,暖我心房。

四月的皖北,春风无微不至。纵横无际的麦苗,是大地上动人心弦的绒毯。柳梢在鬓角轻拂,桐花在庭院绽放,欢笑从村头传来,白云伴渠水流淌。惊喜和愉悦,是我们一路走访这些村庄感受最多的关键词。昔日的贫穷与落后,在脱贫攻坚的决战面前,落花流水,一去不返;明丽、生机、祥和、怡然、歌声、笑脸,成为这一个个村庄与新时代农民崭新的气质与标签!

马集把发制品做成了一方的支柱产业。从各地收来乱麻般长短不一的头发,经过分档、锁帘、整烫等上百道工序,蝶变成发套、发辫等一款款美妙无比、受市场青睐的发制品。这种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少、工艺不复杂、年龄学历要求不高的用工密集型加工,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帮手。一户户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用工,纷纷率先脱贫致富。一些发制品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出门几步路,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在马北扶贫就业点,10来位中老年男女正坐在矮凳上,膝头铺一块帆布,细心挑出混杂在一团团头发里的纸屑、灰绒等杂物。为了蹭亮,两位老大娘把矮凳移到厂门口,一边做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唠着私房话。我上前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年纪啦?”“我啊,75喽。”“您老眼力真好,不戴老花镜,看得清吗?”老人家抬抬头,听到赞赏似乎很受用:“托共产党的福,身体好着呢,看得清!”“您辛苦干活,一天能有多少收入?”“能有三五十块钱。”“累不累啊?”“不累不累!你看,这都是手边轻松活,哪能累得到人。”走心的笑容,漾在老人家脸上。

刘寨村扶贫加工点,做的是养生药炙加工。1990年出生的刘强,土生土长的刘寨小伙,被聘为加工点的经理,负责用工管理和工资打卡。“我们用工30多人,贫困户占一半以上。”刘强说。再问收入怎么样,刘强笑着回答:“按件计酬,一般一个月一千二到一千五,也有挣到三千的。”环顾车间,年龄老少参差。64岁的高凤英和74岁的田云友,在村里是隔壁邻居,在这里是对面工友。艾炙初级加工,工序十分简单,就是在一个直径约三厘米、高约五厘米的纸筒里,先摁进一块细铝丝网,再放进一柱艾饼,然后再用一块细铝丝网摁紧……不用机器,全部手工,没噪音、没污染,活计轻巧,尤其适合老人与残疾人。

桃源村的钢架大棚,气势磅礴地铺展开来。一株株葡萄,主干已长至一米五左右,顶端丫字型叉开的枝条,绑扎在横拉的铁丝上。“2019年3月,我们利用对口扶贫资金建起了这个农业产业园,占地207亩,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当年就带动66户共129人脱贫。”五十出头的老支书满脸严肃,黝黑的脸上透着坚定,“这个项目投入780万,天文数字啊!我不放心交给别人,全部自己管!抓好了,不仅群众脱了贫,致了富,村里集体经济也能打个大翻身仗了。”一旁正在给葡萄施肥的一位老人家直起腰,忍不住插了一句:“为了这大棚,我们孙书记吃的苦可真是比腰深噢!”

在郇庄,我们遇见郇子杰和她母亲,两人正在院子外面的菜地里忙着除草、施肥。48岁的郇子杰,天生残疾,身高只有一米三,父亲去世得早,与母亲相依为命。初见郇子杰,我们心头有些难受,生怕言语有所不当而触动她内心的自卑。但一番交谈后,她坚强的内心、乐观的性格、谈笑风生的话语、充满情调的生活以及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自信与满足,反过来把我们深深打动、深深感染。见我们来了,郇子杰从菜畦间直起腰,拍拍身上的泥,努力挺直身子,满面笑容,快言快语地让我们“屋里坐,屋里坐”。一进院门,她突然说了声“你好!欢迎”。我们还没愣过神,院子里已经响起了一片“你好!欢迎”的招呼声。惊诧间,郇子杰手一指:“是我的八哥在欢迎你们呢。”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堂屋的大门边挂着两只鸟笼,两只八哥正欢叫着热情迎客。“前年刮大风,村里大树上掉下来的这两只小可怜,当时毛都没长全。生命只有一次,我怕它俩出意外,就赶紧捡回家养起来了。”郇子杰话语里透着温暖。“你上过学吗?话讲得这么有趣。”我忍不住问。郇子杰有些害羞:“嘿嘿,我只念到初中毕业。我数学不太好,不过语文总是全班第一呢。”走进屋子,三间瓦房,整洁清爽。“以前家里穷困,2014年被村里评议纳入贫困户后,又是政策扶持、又是技能培训,加上我自己也很努力,不等不靠,情况就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好,真的很满足了!”2018年,郇子杰主动申请自愿脱贫,“有了技能,就要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能再给政府和村里添麻烦了。现在我和老妈两个人,低保每月690元,村里公益岗每月600元,家中土地流转一年能有4000元。平时还能再打打零工,一年下来少说还能再挣三四千元呢。”郇子杰掰着手指跟我们认真算账:“一年两万多块纯收入,够用了!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聊了一会儿,我们起身告别。郇子杰忙抢先一步,对着门边的鸟笼说“你好,再见!”那两只八哥如得到军令般,忙争先恐后地随声应和“你好,再见!你好,再见!”

这些走出千年贫困的一个个村庄,她们的奋斗,她们的美好,她们的质朴,她们的向上,还有郇子杰家八哥“欢迎”“再见”的音旋,一如清茶袅袅的气韵,再次从我的心田,冉冉升腾,氤氲渲染。( 罗光成)

    相关新闻
用劳动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