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安徽商报·橙周刊|读后
移居到城市的庄稼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20-07-27 13:50:00 责编: 徐文娟
《城市里的庄稼》◎于继勇/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听说于继勇这个名字很久了,早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我选的是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喜欢在学习的闲暇写一些小文章,格外爱看《安徽商报》的“橙周刊”,当时,于继勇先生是主编,开栏的话和每一期大策划的头题,全部由于继勇先生撰写,文字功底着实了得,很多人都喊他“于老师”。后来,听说于继勇先生去了安徽卫视,做了纪录片导演,由他撰稿并任总导演的纪录片《淮河六章》获2014“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评委会特别奖”,大奖在手以后,紧接着又看到了他多部纪录片作品,一样品质和情怀俱佳。他的作品,背后总会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功夫在诗外”,每每展卷,让人欲罢不能。

今夏,于继勇先生的散文集《城市里的庄稼》上市,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依稀看到了多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文字,说史,汪洋恣肆;说事,娓娓道来。我还是喜欢看他说起故乡,广袤无垠的皖北土地上,孕育着老庄思想,每时每刻也发生着令人难忘的故事。于继勇就是把对故乡的乡愁、对安徽各地的地理人文、在城市安家后的烟火人生、对艺术的审美等,融为一炉,呈现给大家来看。

当下,写乡愁类的文字林林总总,但,大都写的是怀念,和对城市吃掉乡村的不理解,于继勇并没有这样写,他写的更多的是理性认知,还有自己的一些感怀和思索。个人觉得,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这个时代的乡愁,对于城市扩张后的乡村之怀念,只是乡愁的一个段落,反过来,如果是一个城市人,他的乡愁在哪里呢?

于继勇说:“我是一株长在城里的庄稼”。“长在城里”,说的是生存的现状;“庄稼”说的是他的情怀和心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多少农村人先后通过求学、创业等原因来到城市,也有多少农村人因为土地征迁,摇身一变变成了“城里人”。但是,通过求学、创业的原因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主动融入城市,而因为征迁原因变成“城里人”的农村人,是被动融入城市。主动融入城市的“倔强生长”,被动融入城市的“不适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诞生了一系列关于城与乡的思索。

读《城市里的庄稼》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作者在行文上处处洋溢着理性。比如,他在《在碧山》一文中写到:“在碧山的猪栏酒吧,我享受了两天的闲适生活。炊烟缕缕、狗吠声声,面对一片粉墙黛瓦的世界,有一首诗在心中回响,那就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只是我的内心并不寂寞,而是充满了平静。”做一个冷静书写的旁观者,这一点,不光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对于散文作家也很重要。

平静的记录,理性的思索,感性的表达,在于继勇的笔下处处可见。而对于一些文本之余的艺术漫笔,他的见解又是独树一帜的,甚至时而是热烈的。我觉得,于继勇先生应该是那种地表之上安宁生长、地表之下根系涌动的作家,他的笔力,足以“搏犀缚象”,而又不着痕迹。(李丹崖

    相关新闻
跑得慢也能打败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