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安徽商报橙周刊·本期策划
百年张爱玲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20-09-24 10:49:41 责编: 徐文娟

秋高气爽张爱玲

生于九月,死于九月,张爱玲用无边秋色封装人生。

童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巨大,就像打保龄球,决定球最终落点的,主要是出手时的高度、角度和速度。由此推断,出生时的季节对人生走向也影响巨大,因为它们是童年的童年。当婴儿睁开清水一样的双眼,落在TA眼中的,除了亲人的面孔,还有大自然的季节面孔。一睁眼就是满眼繁花、蜂舞蝶绕,与一睁眼就是秋风萧萧、落叶飘零,感受一定差别很大,这可能会决定一个人后天走向悲观或者乐观。所以我觉得,同属神秘学,按月份来划分的星座要比按年份划分的属相靠谱一点,毕竟,不同月份的风景不一样,但不同年份却是重复的。对于张爱玲来说,秋天是她生命最初的印记,她是秋天的女儿。

酷夏炎热,严冬苦寒,特点鲜明,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使得我们容易忽略春天和秋天,虽然喜欢春秋,但常常不把它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只是看作一个附庸、一个过渡。春天是冬天向夏天的过渡,秋天是夏天向冬天的过渡,春华秋实的美丽丰饶,就这么输给了冬冷夏热的直观感受。秋天的女儿张爱玲,也像一个过渡,像一座桥连接着两岸。

比如颜色,张爱玲连接的是橙红和蓝绿。张爱玲小时候喜欢画画,母亲告诉她,画图的背景最需要避忌红色,因为背景应该有相当的距离,而红色的背景总让人觉得近在眼前,但是儿时张爱玲卧室墙壁就是近在眼前的橙红色,她那时画小人也喜欢画上红的墙,觉得温暖而亲近。长大的张爱玲,像一段渐变色,从橙红变向蓝绿,她最喜欢的颜色渐渐锁定了蓝绿色,这来源于母亲的影响,母亲的衣服全是深深浅浅的蓝绿色。张爱玲第一本小说集《传奇》,第一版的封面用的也是蓝绿色,由她亲手设计。甚至漂泊到了美国后,她仍写信托朋友帮她买蓝绿色绸袍料,装修房子也以蓝绿色为主调。

比如个性,张爱玲连接的是父亲的没落贵族气息和母亲的追逐自由精神。她早早就跟着私塾先生开始诵读国学经典,当堂伯父、一位满清遗老坐在藤椅上听她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眼泪禁不住滚下来,给幼小的爱玲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后,这种繁华落尽的悲凉气息一直渗透在她的作品里。另一方面,她的母亲裹着一双小脚,却两次留洋学习,甚至在那个时代请来律师主动跟丈夫达成离婚协议,最终在海外了结余生,这些都给了张爱玲追求外面世界的动力。她一直想去英国留学,父亲的否定,战争的爆发,让她一再错过机会。最终,她选择去了大西洋另一面的美国。英格兰变成一个模糊不清的梦,好在都是异乡,她要的只是和母亲一样,当故乡已不适合,能有个愿意收留她的异乡。

比如文学,张爱玲连接的是旧文学的气质和新文学的思想。张爱玲喜欢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列传》都是她的心头好,她喜欢里面那些琐屑平凡的生活,吃穿颦笑,人情世故,奠定了她的趣味,也塑造了她剖析生活的眼光。她觉得《红楼梦》和《西游记》比《战争与和平》和《浮士德》好。张爱玲以小说成名,而小说,在新文化革命之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张爱玲以22岁的年龄,在上海发表小说,一出手就震惊上海滩,这得益于她对小说、尤其是白话文小说技法的熟练掌握,也得益于她对人性刻画的洞幽烛微、入木三分。用新时代的解剖刀来解剖旧时代的干尸,条分缕析,纤毫毕现。她凭此得以顺利实现由来已久的“天才梦”。

其实,秋天一定不愿意别人只把它当作夏天走向冬天的通道,就像春天不愿意只当冬天通往夏天的桥。秋天愿意自己是一座房子,一个安稳的归处。你说秋天是夏天的尾声和冬天的前奏,凭什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类就指望这两季养活一整年呢。为什么不把夏天说成是播种到收获的过渡期,把冬天说成是收获到下一轮播种的过渡期呢?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点,每个季节都是独立的,四季轮转,没有谁是谁的过渡或附庸。

所以,秋天的女儿张爱玲,可以用过渡来理解她,但这只是对她复杂性理解的一个方便法门。与过渡这个词相比,独立才是她更大的特点。张爱玲一辈子特立独行,她从不讳言对钱的贪恋,事实上她贪恋的是用钱撑起来的自由,尤其是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挣钱是那么难,挣钱的渠道是那么少。张爱玲的父亲曾一门心思想逼着妻子花光陪嫁财产,为的就是等她没钱了才能控制她的自由。当张爱玲用一支笔养活了自己,她也就维持住了单身女子生活的自由和自尊,她穿着自己设计的鲜艳服装在上海街头满不在乎地招摇,其实是宣示对世界的嘲笑和抗议。

秋天的女儿张爱玲,独立的一生当得起秋高气爽四字,她个子高、才气高,爱得爽,放弃得也爽。

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第一次见面时,就曾经说她:“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至于才气,作品就是证明,在群贤毕集的上海滩实现了“出名要趁早”,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她的作品《金锁记》:“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大虫)

    相关新闻
人一生要历经多少萧瑟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