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思想周刊
安徽日报|推动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0-13 16:31:48 责编: 徐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黄梅戏是安徽的戏曲文化品牌,多年来,安徽紧紧围绕“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演促繁荣,持续推进黄梅戏艺术发展。面对当下文化发展新要求和审美需求新变化,必须全面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发展。

推动黄梅戏人才培养的创新。自古至今,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而推进的。正是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大师的精湛表演和金芝、时白林等黄梅戏泰斗的倾心创作才推动了黄梅戏“两度梅开”盛世局面的形成,也是黄新德、马兰、吴琼、韩再芬等艺术家的倾力坚守才延续了黄梅戏的当代传承。创新黄梅戏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黄梅戏发展的关键之举。要创造性地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水准高的黄梅戏领军人物。要重视黄梅戏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做到从娃娃抓起。鼓励有天赋的学生进入黄梅戏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黄梅戏高等院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注重黄梅戏表演人才与戏曲文学、戏曲创作、戏曲评论人才的分类培养,提升黄梅戏理论研究水平,推动黄梅戏学科建设走向深入,让传统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代焕发新姿,实现当代黄梅戏人才的创新性培养。

推动黄梅戏作品创演的创新。将扎根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的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黄梅戏传统与现代作品的成功之道。黄梅戏《天仙配》的音调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唱,至今绕梁不绝,一方面得益于“董永遇仙”的文学审美思想观照了普通人民的感情心灵,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富有高度的人民性;另一方面得益于戏曲与电影艺术的创新性结合,最终使作品成为经典。从1999年的首演,黄梅戏《徽州女人》已经上演了二十多年,这部获过无数大奖、备受观众青睐的原创大戏的效应引发归功于作品释放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激起了人们的共鸣。因此,走守正创新之路,增强黄梅戏作品创演的整体性意识,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让黄梅戏与当代生活对话”,是当下黄梅戏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推动黄梅戏传播方式的创新。当今世界开放多极,经济全球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特征凸显,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交流、融合、共享成为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推动着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让传统黄梅戏生机焕发,不仅需要提高创演水平,更离不开观众的支持,现代性语境下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将黄梅戏表演传播到人民中去,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传播的时代特点。将传统戏曲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传播,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表达。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黄梅戏的舞台表演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利用5G、云直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好黄梅戏音像工程,创造性地将黄梅戏舞台剧转化为全媒体传播,打造黄梅戏网络视听传播高地,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黄梅戏,从而突破传统剧场传播的单一性和闭塞性,也可以避免票价和时空限制带来观众缺乏的问题,引导黄梅戏“飞入寻常百姓家”,获得黄梅戏传播价值的最大优化。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传统戏曲美学,要秉持民族与世界为一体的大文化观,提升黄梅戏作品创演的国际化视野,做到中西合璧,相互交融,推动黄梅戏艺术审美“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获得传播内容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兴媒体技术,全面构建黄梅戏全球化传播的现代路径,讲好“黄梅”故事,传播好“黄梅”声音,推动新时代黄梅戏的现代性传播。

推动黄梅戏剧团体制的创新。剧团体制改革还在路上。当下黄梅戏体制改革仍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如“一刀切”式的市场化运营容易导致黄梅戏艺术生产的“唯效益化”和作品创演的“重形式化”,有悖于艺术源自生活、出于自然、自由灵动的本色特征,也与“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告诫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因此,当下黄梅戏体制改革要在“贯彻好党的文艺政策”前提下,遵循国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精神要求,充分尊重文艺生产规律,创造性地将政府扶持与市场经营有机结合。通过创新管理形式,合理划定黄梅戏院团的体制性质和运行规模,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制。重视对黄梅戏成长地院团的扶持,保护好黄梅戏的人文环境,推动政府主导下合理、灵活、多样的改革方式,引导黄梅戏艺术生产进一步服务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盛 霞  陈昌文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SK2018ZD041〉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