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田野间,有一群人在与时间赛跑,与烈日抗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劳动的果实——
【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只为呵护脚下那片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8-05 09:34:10 责编: 徐文娟

8月2日,在怀宁县黄龙镇,农民抽水灌溉。

  8月2日,在怀宁县黄龙镇,农民疏通水渠,保障水稻灌溉用水通畅。

  8月2日,在怀宁县黄龙镇杨联圩抗旱站,值守农民清理掉提水通道的杂物,保障全力提水抗旱。

  8月2日,在怀宁县黄龙镇莲虾共作示范基地,农民冒着高温将池塘中的有害水草清除,防止龙虾缺氧。

8月2日,怀宁县黄龙镇,农民在疏通灌溉渠道。

烈日烘烤,雨云难觅。夏日的乡间,行人寥寥,斑驳的树影下只有阵阵的蝉鸣声。有网友戏称这种天出门是“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虽是玩笑却毫不夸张。8月2日,记者来到怀宁县黄龙镇菱湖村,站在毫无遮挡的田野上,明晃晃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几分钟后便是大汗淋漓。

抗旱站工作人员:

连续值班一月未归家

被皖水和珠流河环抱的杨联圩内有万亩良田,大多种植水稻,连续一个多月干旱少雨的天气,几乎让每个排灌站都在满负荷运转。坐落在皖水边的这里也不例外。

从路基边踩着石头下到河边,再穿过茂密的草丛,攀着楼梯,记者跟随杨联圩水利委员会工作人员王长宏来到菱湖村葛元组境内的这座小小的杨联圩抗旱站。“早上五点多就来这里值班了,皖水上游已经出现干涸断流,我们这处因为地势低洼还存有一些积水,得尽量节省着调配着用。”负责杨联圩抗旱站的王长宏每天都要骑着电瓶车四处观察周围农田的用水,再按需抽水灌溉。

穿着橙色的长袖工作服,戴着帽子,全身晒得黝黑发亮,顶着烈日站在泵头的抽水口处,王长宏觉得水流有些异常。“可能泵头附近吸上来了一些垃圾,进水处有点堵塞,水流小了不少,我得下水看看。”说话间,王长宏就脱下鞋袜,跳进浑浊的河水中。经过一上午的炙烤,河水已没有一丝清凉,记者随手试了一下,感觉水温直逼体温。王长宏将整个身体投入水中,双手扒拉着抽水口附近的垃圾,抓起一大把烂树枝,用力地甩上岸,这样的动作二十分钟内重复了十余次。身浸热水,头顶骄阳,上岸后的王长宏满手满脚都是泥泞。

不是急着换衣,而是沿着灌溉渠走了将近一百米,王长宏又来到一处小小的闸阀处,从旁边的树丛中捡起一根小树枝,二话不说又是跃入水流中。“我们这里是木闸门,抽上来的水经过这里要十分小心,时不时就会渗漏,得经常检查。”王长宏仔仔细细地处理完每一个细节,才浑身湿淋淋地爬上岸。

缺乏洗澡的条件,完成了例行检查的王长宏只是找条干净的毛巾擦擦身子,就又披上工作服开始工作。最近旱情严重,王长宏已经连续值班一个月未归家,白天驻守抗旱站,晚上就在附近的杨联圩水委会里休息待命。保障附近的农田用水是他用行动切切实实扛起来的责任。

清淤的施工队员:

每天8小时要喝3升水

在菱湖村距离杨联圩抗旱站约500米的一处灌溉沟附近,陈兵朋正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挑起灌溉渠中的树枝、杂草等杂物,再放到沟渠边。无需指挥,陈兵朋的每一次操作都是精准而又高效。“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都是顶着烈日。现在灌溉沟中水量本就不多,沟渠更易堵塞,及时清障才能保证末端抽水顺畅。”旱情蔓延下,陈兵朋坦言,清沟的任务也变得繁重。

尽管挖掘机驾驶室里有空调,但记者观察到小小的驾驶室内,四面都是玻璃,上午11时的热辣阳光从各个角度射过来,让人无处躲藏。“光有空调也还是热,我又安装了个小风扇在背后,降降温。”陈兵朋指了指固定在驾驶室后方的一台小风扇介绍说。

接近午饭时分,上午准备收工的陈兵朋将挖掘机熄了火并跳了下来,拿起一只巨大的水杯,“咕噜,咕噜”,灌了个痛快。“这是超市能买到的最大水杯了,一杯能装1500ml的水,每天都得两大杯。”说笑间,汗水顺着陈兵朋的脸颊滴到挖掘机上,瞬间即被蒸发。

31岁的陈兵朋已经是操作挖掘机近十年的“老师傅”,他所在的乡镇施工队共有5台挖掘机,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已难以满足全镇的清沟清障需要。施工队已从附近乡镇借用了多台挖掘机投入到抗旱奋战中。

种粮大户:

拉着30多斤重的水泵、水管,每天跑数十个取水点

最近一个月,菱湖村种粮大户王邦学一心扑在自己的300亩糯稻田里。“眼下正值糯稻拔节期,需水量大,缺水会直接导致成熟期的稻穗空瘪。”面对持续的旱情,老王忧心忡忡。

从稻田附近的村民家拉过一百多米的电线为水泵接上电,脱掉凉鞋,踩着泥泞下到灌溉沟将水泵放好,再接上水管放到稻田,三四十分钟后再拉着30多斤重的水泵、水管换地灌溉。王邦学的工作是与时间赛跑。“天热,只请到了一个工人,我俩分头干,围着稻田跑,就是为了给稻子‘喝饱’水。”忙活完一个灌溉点,老王一边用帽子扇着风,一边气喘吁吁地说。

王邦学买了12个水泵分散在稻田各个点,以减少每次来回搬运的繁琐。但300多亩的稻田,12个水泵远远不够,仍免不了人力扛着机器水管四处跑才能顾得周全。“这灌溉点可真不好找,这田不是一马平川,有高处有低处,高的地方附近又不一定有灌溉渠,或者接不到电,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大不了多跑几个灌溉点,只要有水,这都能解决。”说起灌溉的难,老王仍显乐观。

“只要有一线抢救稻苗的希望,我都不会放弃。”为了这个目标,王邦学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田里。灼灼烈日,大地的水汽快速蒸发,王邦学一刻也不敢停歇,跑赢时间是确保收成的唯一途径。

上午12点多,老王没有急着回家吃饭,仍准备骑车赶往下一处灌溉点。暴晒下的车座烫得手都不敢放,老王却在放好水泵水管后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骑着车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记者手记·

汗滴成串彰显劳动之美

7月份以来,安庆地区少雨高温,恶劣的天气考验着农田管理。抗旱保苗,刻不容缓。这场奋战中,不论是连续值班一月有余的排灌站职工王长宏,还是拉着水泵四处抽水的种粮大户王邦学,抑或是烈日下每天驾驶挖掘机清沟8小时以上的工人陈兵朋……每一位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都用成串的汗滴彰显着劳动之美。

黝黑发红的皮肤、沾满泥水的裤脚、汗水浸透的衣衫,这些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丝毫不在意自身的形象,每一棵作物是否都能茁壮生长是他们唯一关心的问题。再炎热的天气,再苦累的环境,努力干下去是他们心中不变的信念。“只要有一线抢救稻苗的希望,我都不会放弃。”站在数百亩的稻田边,王邦学的这句话语令记者印象深刻。

他们的美,美在其奋斗精神。你不干,我不干,脏活累活谁来干?毫无遮挡的高温暴晒、跳河清淤的脏苦环境、烈日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恶劣环境下劳动背后的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下来!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默默努力。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是对这份付出最好的尊重,就是对劳动之美的保护。不浪费碗中每一粒农民辛苦耕种出的粮食,用心维护高温下环卫工人创造的良好环境,遵守交通秩序不给交警“添堵”……我们能做到的每一点微小举动,都将让这背后的劳动更有意义。

( 本报记者 洪放/文 本报记者 吴文兵/图)

    相关新闻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做好结合文章增强群众“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