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9)》日前发布,截至去年底,我省A股上市公司市值中部地区第一——
上市皖企 如何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0-24 09:23:19 责编: 徐文娟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日前,省投资集团联合国元证券、华安证券等发布的《安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省上市公司总数达112家,总市值达9364.51亿元,占同年全省GDP的31.2%;2018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8810.64亿元,同比增长21.11%;实现净利润642.00亿元,同比增长31.23%。

但是,我省上市公司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际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结构偏重偏旧,传统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偏弱,直接融资偏向重资产、大规模、国有企业。应当从战略和全局上高度重视,着力培养安徽企业的‘甲级队’。”省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翔表示。

市值继续领跑中部,上市数量位次后移

截至2018年底,我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特征可以概括为“个十百千万”。“个”代表上市公司市值位居中部第1,“十”代表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位列全国第10,“百”代表百量级的103家上市公司,“千”代表利润总额接近千亿元,“万”代表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一万亿元。

上市公司数量代表着一个区域内优质企业数量,特别是代表着该区域企业成长能力、未来发展前景和规范经营水平。报告称,截至2018年底,我省A股上市公司有103家,在全国排名第10位,相较于上年同期下降1个位次;从港股数量看,我省在全国与湖北、江西并列第13位;从国外市场看,华米科技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国外上市皖企,但在全国仅排第18位。

上市公司市值体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反映投资者对该企业发展的信心。截至2018年底,我省A股103家上市公司,市值达8335.04亿元,在全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量中占据1.73%,市值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中部第1位。中部其他省份分别是湖北8307.19亿元、湖南7092.04亿元、河南7067.79亿元、山西4152.43亿元、江西307830亿元。我省港股上市公司市值1470.11亿元,其中海螺水泥415.19亿元、海螺创业368.45亿元、徽商银行362.1亿元,占据前三位。

然而,2018年,我省全年上市企业数量相较于前两年大幅度下降,仅有华菱精工、伯特利、长城军工3家上市。与其他中部省份比较,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落后于湖南、湖北,这主要是由我省上市过会率偏低导致。数据显示,我省4家上会企业中,仅伯特利1家过会上市;湖北省上会企业7家,过会6家;湖南省上会企业5家,过会3家;江西上会3家,过会2家。

截至2019年6月20日,我省IPO在审企业20家,远多于湖南的6家和湖北的7家。此外,我省辅导备案企业数量达到64家,大幅高于中部其他省份。“由此可见,安徽上市后备资源充裕,如果提高企业质地以及过会率,安徽企业上市数量仍有望保持中部领先地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人士表示。

在陈翔看来,我省要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培养上市皖企预备梯队;完善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四板和境外市场挂牌上市的“政策清单”,通过新三板、四板市场为上市皖企队伍培育优质后备力量。

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区域结构非均衡特征明显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发展情况,体现了行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优质企业数量。总体上看,我省A股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与上年度相比无明显变化。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省第一产业有2家上市公司,第二产业有77家,第三产业有24家,第二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到75%,其中制造业69家。

“安徽省上市公司第二产业比重大,与安徽省GDP结构相近,体现出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特征。”报告指出,从各产业内部行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上市公司中,制造业69家,采矿业3家,建筑业3家,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家。

“在安徽上市公司中,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龙头公司比较少。”陈翔认为,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高端制造业实力仍然比较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偏弱。服务业上市企业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企业偏少,现代服务业亟须加强。

报告显示,16个地级市上市公司非均衡特征明显。截至2018年底,合肥市上市公司达到45家,占全省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四成以上;芜湖市13家,宣城市8家,马鞍山市7家,铜陵市6家;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蚌埠市、黄山市、滁州市和淮北市作为地级市,只有2-4家上市公司;亳州市、池州市、阜阳市均只有1家;宿州市因唯一的上市公司中弘股份被强制退市,成为我省16个地级市中唯一没有上市公司的城市。

“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陈翔认为,各地市上市公司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明显,且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各地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域经济有望更加协调发展。

从皖江城市带来看,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7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80%以上,其中合肥市占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数量的50%以上,芜湖市上市公司数量仅相当于合肥市的29%;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来看,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61家,合肥市占73%以上,蚌埠市仅有3家上市公司。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芜湖市和蚌埠市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企业业绩发展总体向好,创新驱动做强做优主业

业绩是上市公司在一定经营期的经营效益,是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直接指标。上市皖企在经历2015年短暂下挫以后,经营业绩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总体向好。

从区域看,我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受海螺水泥和马钢股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芜湖市、马鞍山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发展较好,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两家企业收益回报大幅度提升。

从趋势来看,增长承压明显加大。合肥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异明显,少数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拉低了总体水平,平均水平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远低于我省同期平均水平,值得关注;铜陵、阜阳、淮南等地市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水平偏低,铜陵市上市公司数量不少,但盈利能力不够理想。

报告显示,我省第二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白酒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表现最为突出,主要得益于我省在全国白酒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白酒行业4家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优异。

有业内人士称,“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较差,说明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日渐饱和,安徽汽车制造业由于技术、品牌等短板,竞争力略显不足,有待不断创新、提升。”

从企业综合排名看,排名前十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海螺水泥、古井贡酒、口子窖、金禾实业、淮北矿业、欧普康视、设计总院、志邦家居、中公教育、开润股份。作为2018年我省唯一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海螺水泥显示出强大的盈利水平和抗周期风险能力,这既受益于去产能,也是企业自身稳步推进国内布局和国际战略的结果。后十名的企业分别为安德利、铜峰电子、长虹美菱、海螺型材、江淮汽车、德力股份、六国化工、梦舟股份、融捷健康、盛运环保。业内人士分析称,“排名前十名与后十名的上市公司多数属于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内部行业业绩水平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其中,能源原材料类、白酒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较好。”

“当前国内经济已经进入到从数量扩大到规模扩大的存量经济时代,我省上市公司要做强做优主业,不能把规模和数量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陈翔认为,上市公司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企业家能力建设,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并实现企业市值高质量增长。( 本报记者 夏海军

    相关新闻
我省首个林业PPP项目落户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