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指导民意”不如倾听民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11 09:26:58 责编: 徐文娟

正值年底,各种年终考核陆续铺开,一些基层单位纷纷在迎考上做足准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地方为了在民调部门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相关调查中拿到好成绩,甚至通过政务微信平台公开发布信息,对市民进行“考前指导”,要求市民接到调查电话时,对各个问题都要给予“安全”“满意”等肯定的答复,不要使用“还好”“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回复。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相关调查,原本是要通过民意来评价政务行为,个别地方“指导民意”应对考核,或许能够顺利过关甚至收获高分,却也容易失去民心。实际上,“指导民意”应对考核,正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敢正视民调考核的心态。有些单位平时不认真抓落实,工作难以让群众满意,等到上级部门考核时,势必不敢亮出真正的家底,只能临时“抱佛脚”“走捷径”。然而,自欺欺人搞形式主义,不仅无助于推动实际工作,反而会有损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会分不清“还好”“差不多”和“安全”“满意”之间的意思区别。而面对民意调查,一些群众之所以对政府工作给予“还好”“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评价,或许有可能是语言习惯使然,但更多的,还是他们确实对政府工作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并非完全“满意”。

考前临时“指导民意”不如平时多多倾听民声。所谓“知政失者在草野”,相关部门平时善于听民声、访民情,积极回应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坚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出发,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及时改进完善各项工作,真正获得群众认可,远胜于临时“抱佛脚”,要求群众对自己“满意”。

倾听民声不是做做样子,更要“有回声”“办实事”,用实际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如今,很多地方都开通了市民热线,政府官方网站也设有领导留言板块,为市民反映诉求畅通了渠道。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看似建立了完善的民声民意反馈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沦为摆设,有的单位回应民声停留在客气的纸面回复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如此,怎能要求群众对自己的工作100%满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坦然面对群众评价,才是富有担当与责任意识的体现。正视老百姓“还好”“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评价,从中找出差距,切实改进工作,在今后的考核中定然会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 执笔:范孝东

    相关新闻
真情化解群众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