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共抓大保护,呵护母亲河。近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治江,长江江豚保护前景可期。
长江水清“豚”先知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30 09:22:35 责编: 徐文娟

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好坏的一面镜子。据调查,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有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445头,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共567头,安徽江段长江江豚数量200多头,约占干流的一半。

这种美丽的长江精灵,将游弋得更加安全自在。长江大保护形成合力,愈加深入,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治江划牢“红线”,这种濒危物种的家园将变得更“宜居”。

“水清了,长江江豚多了”

12月24日一早,刘义文就和同事驾着小艇出去巡江。快艇在江上颠簸疾驶,江风凛冽,刘义文鼻头冻得通红,眼睛却透着兴奋,不时用望远镜向远处眺望。这个长江江豚卫士,昨天从网上看到长江保护法相关新闻,第一时间就与同事热议开了。他笑称:“真想把好消息告诉所有的长江江豚。”

“江水清不清、生态好不好,长江江豚能最先感知。长江江豚对环境很敏感,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见到的江豚也更多了。”刘义文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巡护过程中时常能看到江豚出现,有时候三五成群在洲头捕食,最多一次见到近10头。”刘义文是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主要从事保护区58公里江段的日常巡护工作,及时掌握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生存环境情况,排查非法捕捞、排污等现象。

长江铜陵段是淡水豚类栖息的黄金水域,长江江豚数量稳定在60头左右,分布密度较大,是我省最早开展淡水豚保护的地方。早在34年前,为保护白鱀豚,我省成立了铜陵白鱀豚养护场,19年前升级为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13年前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30多年里,尽管保护级别连续升格,仍无力挽回处在长江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白鱀豚数量急剧下降、功能性灭绝的惨痛结果。“2001年我们就开始探索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铜陵淡水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介绍,当年成功捕获4头长江江豚迁至夹江水域“圈养”,18年来成功繁育7头幼豚。

12月25日,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铁板洲与和悦洲之间的夹江看到,两道堤坝圈出一段僻静水域,每天活动距离约50公里范围的长江江豚被“移民”到这长1.6公里、宽近200米的“人工家园”里栖居庇护。

“长江保护越来越好啦,等外面环境安全了,就让你们早点回自己的家。”下午2时,饲养员张八斤来到喂食点,一边为长江江豚“开饭”一边喊话。几条饵料鱼扔下水,顿时打破了宁静,十余头长江江豚竞相争食,浮潜腾跃,此起彼伏的“噗噗”换气声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

我省积极践行长江生态大保护,特别是实施“1515”政策,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一大批沿江化工企业被关停并转,沿江滩涂地和自然岸线得到恢复。据安庆师范大学于道平教授研究团队近年来考证,随着长江“病情”好转,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正在改善,不断在新的水域发现长江江豚出没。

于道平致力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工作35年。在他看来,安徽江段系长江下游起端,上有通江湖泊群,下端受潮汐影响,生境相对较好。目前安徽已建立2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迁地保护水域,受保护的豚类数量约180头。

“长江江豚保护,就是要给它们生存空间”

“就在这里发现的,死亡长江江豚是一头青年江豚,浑身并无伤口,也不像是饿死的,经验判断可能跟工业污染有关。”12月26日,在宿松县汇口镇,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负责人夏友明指着一处宽阔的江面,回忆那令人悲痛的一幕——

今年2月19日,天还没亮。保护协会队员看到一个青黑色物体从江西湖口方向漂来。夏友明拉近远程监控摄像头,确定是一头死亡江豚。巡护队立即报告宿松长江渔政站……

长江宿松县八里江段,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口附近,是野生豚类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野生长江江豚基因交流的廊道。然而,由于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协调不够顺畅,管理很难到位。采访中,群众纷纷表示,江豚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支持立法保护长江生态,加大对危害长江江豚的处罚力度。

“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我们连续捕了3年也没有捕到1头白鱀豚。到真正下决心有能力去捕捞白鱀豚时,长江里的白鱀豚已难觅踪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张西斌回忆往事依然痛惜不已,他呼吁:“长江江豚的保护绝对不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一定要规范流域内经济等行为,给长江江豚留出生存空间。”

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11月份,仅仅相隔5天,长江流域湘鄂段一周内两头长江江豚死亡:7日,在湖南岳阳市洞庭湖大桥水域发现的一头死亡江豚,尾鳍绑着红砖;11日,在湖北长江新螺段发现一只死亡江豚,身体上有多处被渔网勒过的伤痕。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生态不断拉响警报。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已列入濒危鱼类物种达到了92种,列入濒危物种已经接近300种。2007年,“长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最后的哺乳动物。目前,虽然长江水生态有了明显好转,但江豚的生存危机仍未解除。

“2020年,长江安徽段将率先实现江豚全流域保护”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舍昼夜;百万年江豚逐浪花,从古至今。

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皖赣交界的鄱阳湖湖口入江段是长江江豚洄游的重要通道。前不久,记者来此采访时,偶见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惊鸿一瞥之际,浩渺长江尽显灵气。

留住“长江的微笑”,不仅仅是个动物保护的命题,更是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发展方式的思考,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出“生物完整性指数”概念,强调长江流域是个生命共同体,保护长江需要从生态系统出发,系统治理,协同施策。

“迁地保护是过渡性保护措施,不得已而为之。”殷文格介绍,为了有朝一日长江江豚能够重回长江,保护区采取半自然喂养方式,除了每天人工投食,还向夹江内投放鱼苗,让长江江豚保持捕鱼的“野性”。

保护长江江豚不仅需要多建几个自然保护区,更要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

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4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保护长江的蓝图正在绘就。

长江全面进入休养生息期——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长江保护法将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立法——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长江江豚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有望迎来立法保护时代。

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地升级……

“未来长江江豚保护的重点应该放在全流域保护上,以长江干流及两湖就地保护为核心,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于道平建议,比如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口长江中下游结合部位,拥有独特的山水林田草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为长江江豚基因交流通道,鄱阳湖及毗邻上下江段长江江豚数量达70%以上,具备整合建立国家公园条件。

“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省林业局保护地处副处长张舜介绍,12月初,省林业局已启动长江安徽段江豚全流域保护工作前期调研,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形成。计划整合分布在安庆、池州、铜陵、芜湖等地的江豚资源,建立安徽江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望在2020年率先实现长江安徽段江豚全流域保护。

    相关新闻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亳州市:落实“四清单” 整改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