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左右逢源,锻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1-07 09:30:55 责编: 徐文娟

【编者的话】

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部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目前,各地充分发挥我省左右逢源的优势,建机制,抓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

位于长江和G60科创走廊交会点

芜湖大力实施“5910”计划

■ 本报记者 沈宫石

芜湖医保成功“连沪”,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持卡在上海市23家定点医院住院、门诊直接结算费用。2018年11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芜湖市抢抓机遇、勇担使命,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在基础设施、协同创新、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开放合作、城乡治理等方面高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争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借助数据跑腿,芜湖市公共服务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在市、县区、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21个“一网通办”企业专窗和个人事项专窗,受理长三角地区51项服务事项。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专窗管理规范》,实现标准互认、标准共享……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窗受理、一次性支付、一网通办、一小时办结”。2019年9月28日,在芜湖市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合肥、义乌两家公司法人代表获得全国首批异地办理的营业执照。

2018年12月以来,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G60科创走廊通用航空产业联盟相继在芜湖成立。为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芜湖市还组建市产业创新中心,解决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共性技术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积极参与搭建G60科创走廊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推动硬X射线、先进光源、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芜布局,推进人工智能、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专项成果应用。抓紧修订和废除与一体化发展有冲突的区域性政策法规,积极对接各地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构建活力迸发的现代市场体系。

芜湖位于长江和G60科创走廊的交会点,具有“角中有廊、廊中有带、带中有港”的独特优势,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芜湖编制出台《芜湖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行动计划方案》,大力实施“5910”计划。其中,“5”是指明确创新驱动新引擎、江海联运新枢纽、文化旅游新热点、生态宜居新空间、内陆开放新高地五个新定位;“9”是指推进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产业发展、城乡治理、基础设施、开放合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等九个一体化任务;“10”是指实施港口合作、产业联盟、沪皖“科创飞地”、生态环保、教育事业、健康养老、医疗卫生、跨座式单轨和房车露营地、园区经济、城乡治理十个方面示范项目。

去年12月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芜湖被连续提及四次。其中“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积极推进芜湖LNG内河接收(转运)站建设”“加快建设芜湖等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均已在芜湖得到成功实践。

2019年2月20日,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在芜湖挂牌成立,芜湖港与上港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开通每周12个班次的芜湖港始发上海洋山港“点对点直航班轮”,航运时间缩短一半,降低企业物流成本800元/箱,使海螺型材、奇瑞汽车、信义玻璃、格力空调、美的电器等知名品牌商品从芜湖港走向世界各地。8月30日,芜申运河安徽段全面建成,开辟了第二条通往长三角地区“黄金水道”,可满足1000吨级船舶常年通航,实现了皖江腹地及长江中、上游沿江城市大量物资经芜申运河直达长三角,比绕道长江缩短航程100多公里,构建起“互联互通、畅达高效”的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网,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全国第四家、中部地区首家国家级中德合作区,芜湖设立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自2016年7月设立以来,已有包括西门子、大陆、博世、凯络文和林德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41家德资企业(含德语区)入驻,投资总额约17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机器人项目和电子电器项目占据“半壁江山”,成为芜湖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去年11月12日,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淮南矿业集团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30亿元,设计LNG接卸规模150万吨/年,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重要的资源供应点之一,成为长三角能源功能性平台。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城牵手”

合肥强化省会协同发展

■ 本报记者 许蓓蓓

前不久,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在合肥举行。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再度牵手,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达成14项合作事项。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为湘鄂赣三省合作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 2012年12月,国家在江西九江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安徽被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从三省携手走向四省共进。

2013年2月23日,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签署《武汉共识》, 四城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为此,四市共同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机制,坚持每年一届,由四个省会城市轮流“坐庄”。

牵手抱团,重在协力发展。2019年12月4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论坛上,四省会城市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正式揭牌。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子平台上线。

“大型科研仪器对于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今后四省会城市将实现资源共享。”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一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年卡”在手,全年无限次畅游四省会城市几十个景区;四省会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异地就医报销不必来回奔波;在全国率先开展省际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公积金互认互贷经验在全国推广;去年9月长沙、武汉、合肥首次成功实现跨省远程共评一标……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成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互联、市场融通、产业创新、生态发展等领域不断刷新合作共荣的纪录。目前,沿江高铁、武广高铁复线、呼南高铁等一批重点铁路交通项目顺利推进,四省会城市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互联互通,在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合作协商机制、推动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协作与防治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达成共识。

7年来,四省会城市已然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首位度不断提升。2018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37.7%,长沙市占全省30%,南昌市占全省24%,合肥市占全省26.1%。从人口指标来看,2018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长沙市、合肥市突破800万,南昌市突破550万。

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网,努力实现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镇与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快速通达的城际交通圈;发挥首批5G商用城市示范作用,率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广5G通信应用示范区,开展5G网建设和试商用……随着第七届会商会的召开,一个个务实的新蓝图传递了四个省会城市的雄心与决心。

在此次会商会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0年合作重点事项》等一系列文本,固化了四个省会城市共进未来的新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比较优势,深化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强强联合,第七届会商会确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协调会的交流联动机制。

“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以及联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交通区位、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优势都非常明显。”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说,今后合肥将继续从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滁州积极对接“大江北”

■ 本报记者 罗宝

在与南京市浦口区接壤的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一座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滁州高教科创城正拔地而起,正全力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实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区”。南京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关村发展集团、华为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主体机构和平台陆续入驻,无人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健康等三大产业全力推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滁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愈发凸显,这里我们是来对了!”作为首批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的企业之一,南京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轶民认为,滁州给了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公司技术研发团队70%来自江苏各大高校,很多人从江北新区来上班开车只需20分钟。

滁州高教科创城的崛起是近年来滁州市加快融入南京江北新区(俗称“大江北”),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市抢抓历史性机遇,全面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积极对接“大江北”,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转型提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争当我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滁州坚持把空间一体化作为基础,加大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规划对接,努力形成水陆空立体化融入苏浙沪交通体系。目前,滁州通往长三角沪苏浙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有8条、铁路3条、国省道11条,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滁州港已建成开港,可通江达海,距离长江入江口仅17公里,南京已建成了11条过江通道通达滁州。2018年12月底,总投资165亿元的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目前正全力加快建设,二期工程也于近期开工。

为搭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承接平台,滁州市重点建设了以中新苏滁高新区、来安汊河科技新城、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等“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启动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深度合作,探索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建设天长金牛湖新区、全椒东部新区等产城新平台,搭建了中关村海淀创业园滁州分园、中国轻工业质量认证中心安徽(华东)分中心、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验检测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突破提供科技研发和创新支撑。目前,汽车和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正向高端化迈进。

走进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有着的“水上森林”“百鸟天堂”之称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泛舟千亩池杉林核心区,看鹭鸟、鸬鹚、骨顶鸡、野鸭不时从身边掠过,赏水中池杉的火红挺拔、风姿绰约,不禁沉醉于大自然的静谧与美丽。据了解,这里已经成为安徽、江苏两省跨区域协同保护生态的典范之一,在规划编制、湿地修复、居民搬迁、土地流转、监测执法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滁州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实施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确保南京及江北新区跨界防洪安全,强化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苏皖两省政府还签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江流域滁河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保护水资源,联合治理水环境。

滁州市坚持共建共享理念,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衔接南京3条地面公交换乘2条地铁线路的最优目标,公交卡实现公交、地铁一卡通刷,同时实现了与苏浙沪的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养老金协助认证、异地就医定点范围扩大、工伤保险异地协查。该市市、县公立医院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知名医院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和医联体诊疗合作关系,南京儿童医院、鼓楼医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等与滁州联合办医办学。滁州加快全椒慢城、明湖湿地、兴茂水乡、乌衣古镇、南太仆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和旅游新业态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滁观光旅游。去年,全市接待游客2750万人次。

吸引外资 承接转移

安庆实施产业振兴行动

■ 本报记者 洪放 本报通讯员 胡忠

2019年12月26日下午,在安庆市经开区皖江高科园区内的安徽毅信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微波滤波器、微波负载、星载多工器……这是一家专业提供微波通信和民用通信领域器件的高新技术型企业,总部位于南京市。

“我们是2019年年初刚刚落户在经开区,目前我们接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已排至明年,2019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左右,今年预计能翻一番。”年初之际,正在忙活的该公司质量部负责人王挺高兴地说。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庆市经开区将招商引资的目光投向长三角“朋友圈”。为充分吸引外资,承接来自江浙沪的产业转移,2019年,该区率先打破旧有管理体制,撤销原招商局,增设招商一局、二局、三局,雇员人数由16人增加至40人,大力招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园区。

“2019年7月,我们还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我们区建设上海安亭汽车零部件安庆产业园,即围绕车身、车门、底盘系统、安全系统、内饰系统、汽车电子等模块件,建设专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安庆市经开区经发局局长刘坤介绍,以汽车产业合作为契机,产业园的建设将为两地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带动本土企业的升级发展。

不仅仅是经开区,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去年安庆市加快推进全市各产业园区与沪苏浙园区签署共建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应用”等模式,大力发展“园中园”“飞地经济”等,并同步建立了高效管用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产业转移离异后的分享机制,着力构建与沪苏浙产业融合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去年8月,怀宁县与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资置业创办了约5000平方米“怀宁县(上海)科创中心”,成为“G60科创走廊”体系外第一家入驻松江科创园的县级政府。借助这一创新平台,该县还吸引了桐乡博德数控机床、太仓耀忠机电设备、昆山寒光光电等5家企业来怀投资兴业。

“目前,安庆市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与沪苏浙开发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安庆市发改委发展规划科科长张礼奎介绍,根据去年9月安庆市出台《安庆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各园区也明确了实施产业振兴共创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路线图”。下一步,各开发园区将与沪苏浙开展多种形式产业合作,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要素集聚为保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开通跨省公交

马鞍山推动农旅融合

■ 本报通讯员 郭彤彤 本报记者 贾克帅

2019年12月5日清晨5点10分,马鞍山市和县首班跨省公交——和县至南京高家冲公交车驶出站点,车上乘客笑语连连。前往南京医院检查身体的一对夫妻笑着说:“公交一开,我们老两口去南京真是太方便了。”

一趟趟往返南京的省际公交,加密了马鞍山市与南京的交往通道。开通前一天,和县官方公众号上关于即将通车的新闻达到了“10万+”的浏览量。超高的点击量体现了两地交往的迫切需求。

和县毗邻南京浦口区,两地民间交往密切。作为蔬菜大县的和县被誉为南京的“菜篮子”“后花园”,和县则将南京视作购物、休闲、就医的首选地。今年以来,和县借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乘势而上,主动与南京对接。继和县至高家冲公交专线试运行之后,宁和换乘中心也已于12月5日动工建设,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后将实现和县公交与浦口区公交的零换乘。

“和县交通对接南京可以用“1211+1+1”战略来概括,即通过1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1条省道、1条县道以及1处公交换乘中心和1条省际公交与南京市无缝对接。”和县交通局局长李善告诉记者。

根据宁和两地日前签署的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两地将共建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同时立足建设“零距离”交通圈,实施“内畅外联”工程,加快推进苏356省道西江路——苏皖省界段、浦乌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打通跨界“断头路”,推进“瓶颈路”改造扩容。

“交通‘一子’落,经济满盘活。打通交通‘任督二脉’,和县可以持续为南京地区提供优质蔬果,擦亮‘中国蔬菜之乡’的品牌,做大‘菜园子’。”李善说,“交通优势也能吸引南京毕业大学生等刚需群体在和县安家落户。此外,还能助推道路沿线香泉、乌江等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

    相关新闻
代表委员风采录|省人大代表李影 省政协委员李益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