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紧盯“八大领域” 打造“改革高地”
亳州 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1-14 09:15:30 责编: 徐文娟


特色种植助脱贫。

传统文化树新风。

充满亳州元素的高铁南站。

乡村振兴添色彩。

文艺轻骑兵来到群众身边。

“医养结合”老人乐。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制约亳州长远发展的难点问题这“四个点问题”,在八个领域,谋划推进改革任务82项,实施重点改革20项,一些重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亳州市通过改革创新,有力破解了各种难题,有效促进了全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亳州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解难题促发展,搭建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快速开办,农村敬老院集成改革获评2019中国改革年度优秀案例,企业开办1日办结、乡镇生态环保(河长制)工作站设立、精神病人解锁工作、公检法系统轮岗交流、“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党建工作、乡镇纪检监察协作区建设等工作成效凸显。有效的改革促进了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全市GDP增速连续8个季度居全省第一位,全年GDP同比增长9.5%,全部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

创新推进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

亳州市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以药立市,编制完成《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实施。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150亿元,全年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同比增长10.5%。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一区一都一基地”战略发展布局。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5万户,同比增长15.3%。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促进新兴动能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

继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695个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实现1日办结,“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超96%。网上办事大厅累计受理各类申请637.2万件、办结602.5万件。

创新设置扶贫小组长,打好脱贫攻坚战。率先为全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10308个自然村配备11915名扶贫小组长,推动扶贫措施落地更精准。所辖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土地增减挂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组卷11500亩,上报各类建设用地74批次、2万亩。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综合改革成效突显,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80个村,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覆盖的市。

高质量推进机构改革。完成全市机构改革,市本级设置党政机构47个,全市调整理顺部门间职能104个,积极推动44个事业单位完成机构和职能调整。

稳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

完善立法协调机制。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更名为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表决通过《亳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让经济社会发展有法可依。

首推政协委员社区联络室。亳州市政协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不断拓展平台、创新实践、完善制度,在全省首批建设73个政协委员社区联络室。在委员联络室实行排班制度,定期接待或走访社区群众,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目前,全市已有6013人(次)进驻联络室,收集729条社情民意信息,转成122条提案,为社区群众办了583件好事实事。

探索建立协商议政质量评价体系。印发《建言资政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共收到提案542件,立案446件;首次探索实行提案并案,对内容相近提案并案处理52件,评议为“良好”以上等次444件。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建设4个县(区)文明实践中心、96个实践所、1344个实践站,志愿服务8400场次。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通过组织机构、生产流程、体制机制、人才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成立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拨付专项资金164万元。

推进村村通广播建设。利用市、县、镇、村四级广播平台和覆盖全市的3万多只喇叭,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传、文化文艺宣传、先进典型宣传等。村村通广播已成为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农村宣传主阵地。蒙城县、利辛县在全省率先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打造智慧城市。亳州市建立“1+8+12”方案体系,深化智能数据平台应用,强化数字城管和文明创建功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打造智慧“村警”,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以“最多访一次”为目标,建设41个乡镇(街道)标准化信访窗口,全省现场会在亳召开。推进全市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自主研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网上流转,诉调对接网上运行;建立2个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聘请特调组织128个、调解员2099名。聚焦精准服务,建立了可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引类、便民服务类、诉讼辅助类、纠纷解决类、提高效率类、审判实务类等“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出台了《文明诉讼服务中心窗口职责规范》。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推进农村敬老院医护养改革。整合卫生院、敬老院资源,将医疗融入到养老,实现敬老院里看病、卫生院里养老“医养结合、两院合一”,全市132家敬老院进行清产核资和人财物托管,1723名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实现医改扎实落地。亳州市列入医保支付方式国家改革试点,蒙城县、涡阳县获批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选择207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城镇职工医保选择110个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成立市中医院,亳州市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深化教育事业改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无校籍管理交流轮岗3365人,持续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秋季开学前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92所,开展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午餐供应、午休服务和延时接送。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改革

创新设置乡镇生态环保站。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设立环保工作站88个,落实人员编制821个,解决基层环保“平时无人问,忙时全上阵”难题,为人民需求的美好生活环境提供了坚强守护。

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改革。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对3000余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排查,解决问题195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获省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1950万元、居全省第4位。完成人工造林9.4万亩,建设森林生态廊道110公里。

建设环境空气质量智能管控系统。建成“智慧亳州-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和“车载大气传感监测系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智能化管控和精准治污。严格落实“五控”措施,狠抓秋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PM2.5年均浓度下降3.1%,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推进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工作。针对县区公检法班子不健全、结构不合理、部分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任职时间过长、交流渠道不畅、干部易受地方“生活圈”“朋友圈”束缚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工作,已交流轮岗180人。

创新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为解决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不正常、“三会一课”被动灌输多、交流沟通少等问题,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经常化、规范化开展,创新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已拍摄27部警示教育片供党员观看,有13万名党员登台授课。

不断丰富组织建设内涵。分两批命名挂牌“五星基层党组织”191个、“五星远教站点”88个。设立51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站,全市新派驻47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配强中小学校党务工作者3598人,有党员的1668所中小学校全部组建党组织。

扎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坚持“不增加机构,不增加领导职数,不新建办公用房”原则,利用过去闲置的“七站八所”,2017年以来,推动建立21个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解决了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持续强化政治巡察。精心谋划、结合实际,探索出台《亳州市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建设监督检查参考指标》,围绕“四个落实”,设定20项分类指标、133个检查要点和170个常见问题,推动解决不愿抓、不会抓政治建设,或是盲目“自黑”问题,增强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本版图片由亳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新闻
上月全省CPI同比上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