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前线的第一书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3-24 09:34:17 责编: 徐文娟

借助旅游促脱贫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宁国,清明要回来吧?到时候我们再商讨下村里旅游开发的合作方案。”3月18日,歙县昌溪乡万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吴清健打电话给在江苏创业的村民吴宁国。春节期间,吴清健主动找到返乡过年的吴宁国,详细介绍村里发展旅游的设想,希望他能参与投资。

万二村始建于明代,地处山高路陡的半山腰,整个村落依山傍势,层层叠叠垒石而建,是一个地无三尺平、土随雨水流的省级贫困村。2017年5月,黄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吴清健带领扶贫工作队入驻后,经过大量走访调查,确定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脱贫攻坚主线。

发展乡村旅游,第一步是整治村容村貌,拓宽进村公路。几年来,吴清健多方争取资金,带领村民拆违补路,整治“脏乱差”,去年万二村有两个自然村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开始赢得“徽州最后的原生态村落”“徽州山地古村落的杰出代表”等称誉。

古村有了模样,吴清健又迈出了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营销的第二步,他借助所在单位的工作便利,多次邀请社科界专家实地把脉支招,以“万二村——徽州布达拉宫”为主打品牌,以石头寨特色景观、龙王尖之战遗址等为特色旅游产品,并串联起阳产土楼群、文昌古道、昌溪古村落、石潭油菜花等周边景点。同时,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签署了“旅游扶贫合作协议”,村校共建“旅游扶贫合作基地”,让万二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下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去年接待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游客近万人,并首次迎来了境外游客。

汪向东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当年收入2万多元。

“以万二村为背景创作的电影故事片《猎赝》,今年上半年要在村里开机拍摄,这是宣传万二、发展乡村旅游又一次好机会。”这几天,吴清健都在与黄山市城市建筑设计院、市文联等单位联系,商量编制万二村“中国传统村落”整体规划,打造两处“黄山市百佳摄影点”。吴清健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冲刺收官之年,村里正在摸排梳理脱贫不稳定户、致贫风险较高的边缘户,采取“一对一”的包保措施,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增收挂心间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本报通讯员 戚武奇

春风送暖,在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翠绿的田野里,很多村民在忙着农活,而吴寨村贫困户马宗理却有点难心:村里免费给他提供了70亩林下地发展林下经济,他想不好是种西瓜还是板蓝根。

正在马宗理犹豫之际,吴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群到他家走访来了。

都是老熟人,马宗理也没客套,“刘书记啊,你给俺拿个主意,到底是种什么好?”

“我看哪,还是搞‘猪粪—西瓜—林地’绿色循环农业,既肥瓜又壮林,而且你还是个种瓜能手,有技术特长,种出的西瓜肯定又甜又大又好卖。”

刘群这边才说完,那边马宗理就接过话,“刘书记一下子说到俺心里了,就种西瓜了。”

马宗理对刘群的信任源于抗疫期间刘群给他家解了燃眉之急。马宗理介绍说,年前他家里的猪饲料储备不多,没想疫情发生了,人员道路都受到限制,饲料进不来,13头生猪就要断食了,“刘书记啊,你给俺想个办法吧”。马宗理言语一出,刘群没说二话,拿起电话开始联系起来,费了好大周折,最后终于找到一家饲料公司送来了1吨饲料。

作为省财政厅驻吴寨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疫情发生以后,刘群没顾上和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从合肥赶回,直接下沉到疫情防控最前沿,全力以赴做好疫情摸底走访。通过入户、手机APP、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帮助户五保户解决实际困难,送去蔬菜、鸡蛋等生活物品,保障重点群体正常生活。

告别了马宗理,刘群又来到了村里的一个扶贫基地——朝阳农场。这家农场去年与上海联华超市签订了400多万斤的西红柿生产销售合同,共带动42户土地流转户分得租金、36户土地入股户得到了分红、10多户长年务工贫困户就业增收,今年还要新增100多个就业岗位,重点要向贫困家庭倾斜。

走访回来的路上,刘群向记者介绍,目前,吴寨村共完成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203人,还有18人将在阿波罗山核桃、朝阳农场的新增岗位就业,3月20日能全部到位。今年的目标是将全村贫困发生率降到0.28%以下,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提升到两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突破90万元。


倾力帮困人未歇

■ 本报记者 沈宫石

“老盛,帮你卖的鸡鹅鸭款打到你卡上了,还有什么困难?”

“谢谢你,何书记,这下不愁了!”

3月18日上午,南陵县黄墓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何坚明再次来到贫困户盛发青家,关切地询问他还需要哪些帮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农产品销售受到冲击,影响了贫困农户的收入。眼看着饲养的鸡鹅鸭卖不出去,已72岁的盛发青犯了难,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何坚明带着扶贫工作队走进了他家。了解情况后,何书记当即安慰盛发青,一定帮他解决困难。

一连好几天,何坚明与同事们当起了推销员,一方面动用人脉资源,联系对接市、县、镇相关单位上门收购;一方面在朋友圈发信息,动员亲朋好友帮忙购买,还当起了“搬运工”“快递小哥”,送货上门,很快将鸡鹅鸭卖完,收入15000多元。

松梗村民组村民朱金华前年身患癌症动了手术,何坚明把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忙前忙后帮助他销售老母鸡260多只,收入23000多元。

疫情不等人,扶贫不落人。疫情防控期间,何坚明带领帮扶责任人对65户贫困户展开走访,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同时,了解贫困户农产品是否有滞销和急卖,有哪些就业需求,春耕备耕准备得怎样,并与同事们通过“以购代捐、以购代帮”消费扶贫活动,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12万余元。

受疫情影响,黄墓村贫困户中有54人无法外出务工,何坚明想尽办法,通过县镇协调安排专车将贫困户送到务工地,同时在全村设置乡风文明宣传员、农村环境保洁员、公共设施协管员、社会信息管理员“四员”公益性岗位,截至3月16日,已有51人外出务工或上岗,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何坚明带领村一班人开动脑筋,在脱贫攻坚中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创新成立了志愿服务型、项目收益型、互帮互带型、纾困解难型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党群户联体”,通过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以户户联扶贫、户户联产业、户户联文明等形式,使黄墓村脱贫攻坚工作面貌一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58人全部脱贫,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52.65万元,获“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山村扶贫好队长

■ 本报记者 徐建

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

3月18日上午,和煦的阳光照着青阳县陵阳镇南阳村的山岗,53岁的村民陈家进正带着5个贫困户村民给村里的茶园补植茶苗,不一会,汗水就从他们的头上流了下来……

“今年茶季,前段时间因为疫情防控,茶园管理受到影响,复工复产后,我们先把茶园里的杂草清理干净,这几天主要是给茶园补苗。”陈家进一边给茶苗培土,一边说道。

南阳村靠近黄山、近邻太平湖,气候温暖湿润、土肥雾多,自古出产好茶。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我们选择陈家进等5户贫困户从事茶园管理,一个茶季下来,他们每户可以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南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兰伦告诉记者。

今年56岁的兰伦超于2018年5月来到南阳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作为一个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兰伦超从进村那一刻起,就全心投入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

特色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兰伦超一到南阳村,就规划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他与村“两委”一道,组织村民对老旧茶园进行改造,开辟新茶园;发展“皖南土鸡”等特色养殖,帮助贫困户尽快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同时,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积极联系务工单位,帮助村民走出大山,劳动致富。

“目前,我们村共有22户贫困户发展林业、茶叶、鱼塘、鸡、鸭等种植、养殖产业。对贫困人口有外出就业意愿的,村里主动与县内外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进行对接,帮助贫困户解决外出务工困难。现在,全村贫困人口务工已达到30人。”兰伦超向记者介绍说。

前段时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兰伦超带领村“两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村里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通过科学安排、统筹调度,今年,村里第一批扶贫项目——貌山旅游、民宿项目的设计、预算、招标完成,并于第一时间开工,没有因疫情延误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通过资产收益,收益人口59户、134人。


量身定制帮扶案

■ 本报记者 洪放

3月17日下午,在桐城市范岗镇新联村的制刷扶贫车间内,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于生产。

“扶贫车间‘开动’了,能早点上班挣钱,我这心里踏实多了。”一边忙着黏合刷头,董排组贫困户琚玉芸一边乐呵呵地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一户多残的琚玉芸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2018年随着村里开办了扶贫车间,她也带着儿子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饭碗”,如今全家人也顺利地脱了贫。

“贫困户们都是‘手停口停’,一天不上班,就少一份收入,稳住他们的就业,是当务之急。”疫情发生以来,新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韩金近两个月没有回家。连日来为了尽快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复工复产,他一手摸排全村的贫困户现状与就业意向,一手多方联系就业岗位,忙得一刻不得闲。

为了让村里的制刷扶贫车间能够在第一时间复工,韩金早早地带着扶贫工作队制定复工方案、准备防疫物资、对车间进行消杀作业……2月28日在向镇里提出复工申请并顺利验收后,新联村扶贫车间正式复工。

“我们的扶贫车间不仅带动了18名贫困劳动力在这里就业,每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还带动了本村31户贫困户居家从事刷柄和鬃丝等制作,每年户均增收也能达到近万元。”韩金介绍,新联村所在的范岗镇是远近闻名的“制刷之乡”,当地制刷产业兴盛。2018年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优势,村里建起了集人员培训、刷具生产、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就业扶贫驿站。

在新联村,受疫情影响,不少原本计划年后外出打工的贫困户也滞留在家中。周新屋组贫困户周其敏就是其中一位,一直在武汉打工的他,在结束了居家隔离期之后,去哪儿工作成了问题。韩金在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排周其敏的妻子边居家就业边照看家庭,一边又为周其敏联系了去镇上的一家口罩厂就业的机会。

疫情以来在韩金的带领下,新联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防疫的同时,深入贫困户家中,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确保复工之后贫困户收入不减、生活无忧。“目前村里贫困劳动力共166人,已有146人顺利复工就业。剩下的20人,我们正在协调、联系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韩金说。


坚决念好“生产经”

■ 本报记者 贾克帅 本报通讯员 郭彤彤

“没口罩,没消毒水,你让村民从哪防?”疫情发生后,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皂角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夏玉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的防疫物资脱个“贫”。他找各家单位“化缘”,申请了500个口罩,150多斤消毒酒精、消毒水、洗手液,分5批次发到了一线防疫人员及贫困户手中,让他们安全防疫,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不想闲着,能不能让我也参加你们的防疫工作。”大年初六,50岁的贫困户安从海向扶贫工作队发出请求。在日常防疫工作之外,夏玉平挨个到贫困户家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安从海等5名贫困群众受到鼓舞,主动请缨,和其他40位村民一道参与了村里的疫情防控,他们负责消毒、宣传、卡点执勤等,也成了防控网格中的一股力量。

“防疫,那就铆足了劲,绷紧了弦;生产,那就甩开膀子,大步流星。”防疫生产两本账,夏玉平算得清。

“去年圣女果,今年黄金瓜!土壤不能只盯着一个品种。”3月8日,皂角村的20亩蔬菜大棚里,夏玉平和村干部、贫困户一起,弯腰补种最后一批“和州脆蜜”瓜苗,“如果管理得当,5月份能上市,20亩地毛收入约18万元。”

从特警队长变身扶贫队长,夏玉平做事依旧雷厉风行。刚驻村,他就以33.34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入股“滁江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稻虾连作产业;利用帮扶资金,兴办家禽养殖基地,聘请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代为饲养;流转土地,建设钢架大棚30亩和露天蔬菜地70亩。

几年下来,稻虾连作主导产业升级,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全村稻虾连作面积约7600亩,从事稻虾连作的农户近400户,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口感地道、纯正、爽口的绿色大棚瓜果蔬菜常年供应。

“我们的稻虾米口感好,无公害,煮起饭来软糯劲道,要不要来上几袋?”前几日,夏玉平在市县公安民警群里当起了“推销员”。截至目前,该村已销售虾稻米8653袋共计17万斤,初步解决村内稻虾米的滞销问题,同时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今年,夏玉平还计划帮助种植户们注册土特产商标。


门口就业有着落

■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最近正在忙着红薯淀粉加工厂建设的事,新村部建设的事也在谋划中。”3月18日,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罗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雷告诉记者。

罗集村红薯加工历史悠久,这里的红薯粉丝、粉皮等产品远近闻名。“在前期调研多次后,我们决定利用中组部拔付的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着手建设淀粉加工厂。”说起即将开建的淀粉加工厂,张雷有着说不完的话。“我们算过了,卖红薯的话,一斤只能卖一块多。淀粉加工成粉丝,可以卖八块多。这个加工厂可以安排12人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雷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都没有闲着。“我们发动35个帮扶责任人对69户贫困户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宣传防疫知识,叮嘱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加强自我防护;组织32名党员和47名志愿者就近分包农户,强化心理引导,及时掌握群众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用品等,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奠定了基础。”张雷告诉记者。

张雷告诉记者,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工作队结合实际及时调整了年度驻村工作计划和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确保边缘户不滑贫、已脱贫贫困户不返贫。

“前一阵子一直担心今年还能不能进雨具厂上班,没想到这么快就复工复产了,这多亏了张队长他们的帮助!”罗集村贫困户吕海凤说。除了吕海凤之外,罗集村还有陶秀秀、陆玉荣、王玉生等几人一直在村内的鑫顺雨具厂上班。疫情发生后,几个人都很担心春节后“要失业了”。在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雨具厂顺利复工复产,罗集村内的几十位村民工作也因此有了着落,成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全面摸排返乡务工和待业贫困户基本信息,推荐就业。疫情防控劝返点,优先安排返乡或者待业贫困户值守;联系相关企业单位,将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并有意愿的人员输出到外地务工,有三十多人。”张雷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
税收优惠 解企业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