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连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稳住经济基本盘 增进民生新福祉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5-29 07:32:46 责编: 徐文娟



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精准施策,着力帮助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的各种堵点、难点问题,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受益良好政策的支持,位于芜湖的安徽共生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起“B2B2车”全链条的物流产业互联网平台,并提供物流运营、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云服务,以共享提升物流服务和效率,帮助众多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目前为3000多家企业以及10万多车主提供物流互联网服务,业务覆盖全国20个省50多个城市,初步为客户和用户降低物流与供应链成本9%左右。


“疫情对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将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的意识,把稳运行保企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针对当前需求不足导致的供需循环不畅问题,组织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对接,帮助企业抓在手订单、促新增订单、稳“受阻”订单;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好我省与有关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协议,加速金融“活水”流向中小企业;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问题,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强高端智能、绿色环保、生态健康产品研发,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


在中国声谷,一批以技术创新为根基的人工智能企业,积极运用科技助力战“疫”的同时,让技术有了更大用武之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截至4月底,中国声谷入园企业今年新增55户,累计达860户,初步形成“基础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中国声谷将持续以科技为轴、创新为轮,加快构筑产业优势,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中国声谷运营单位总裁祁东风表示,将继续深入实施“平台战略”,通过两大产业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线上线下公共展示营销,以及四大技术开放平台——“智能语音开放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平台”“NLP开放平台”“智能写作平台”面向基地企业开放相关技术资源,强化平台赋能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5月27日一大清早,王红琴便走进鸡舍给麻黄鸡喂食。王红琴是霍邱县石店镇宽店村的脱贫户,前几年丈夫罹患癌症,全家因病致贫。这几年,在扶贫政策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她养起了麻黄鸡。“每年养鸡收入不少于6000块钱。俺还养了几亩地的稻田虾,一年下来综合收入两三万元。”王红琴告诉记者,“政策这么好,俺也得好好干,明年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宽店村这几年通过发展麻黄鸡养殖、蛋鸡养殖和大棚蔬菜等项目,产业日渐兴旺,一大批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或发展特色种养业,脱贫致富劲头足。“我们村虽然2017年就出列了,但目前尚有3户8人未脱贫。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最后关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盯剩余未脱贫人口,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务工收入降低和养殖家禽销售难题。”宽店村第一书记汤斌说。


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是大别山深处一个海拔600米的高寒山区贫困村,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挪了穷窝,换了穷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村第一书记吴辰华表示,今年,他们将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要求,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推进各产业发展齐头并进,采取送技术服务、送农资和种苗的方式,帮助农户开展种植、养殖,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日前,包括霍邱县在内的我省9个贫困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对安徽来说,虽然已经实现了“村出列、县摘帽”,但还没有完全实现“人脱贫”,全省剩余贫困人口还有3.8万户8.7万人。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省扶贫办主任江洪表示,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困难群体等“三户一体”,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落实精准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安徽正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谋划“十四五”扶贫工作思路举措,探索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注关心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在全国两会上,总书记时刻记挂着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让我非常感动。”5月28日,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村民蒋荣幸告诉记者,“因为腿部有残疾,过去我没有工作。前两年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我在家组装圆珠笔,一个月增收300元,还能申请居家就业补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对未来工作充满动力和信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吕泉说。今年以来,我省强化全方位政策支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月至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26万人。下一步将围绕稳岗、增岗、扩就业、保民生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疫情期间,我省用一项项举措织牢织密保障兜底网络:优化社会救助程序,全面实施价格补贴……力度递增、靶向聚焦,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以来,省财政统筹下达省级以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84亿元,较上年增加6.2亿元,增长1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作为管理、推进民生工程的工作者,我深感自豪,更深感责任重大。我和同事们将奋力推进民生工程提质增效,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省财政厅民生办主任黎学东说。民生工程是我省民生工作的重要品牌和主要抓手。10多年来,我省每年以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手段,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33项民生工程循序渐进,滚动发展。


据介绍,今年,我省民生工程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聚焦困难人员救助、就业创业促进、智慧健康建设等项目,加快补齐就业、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基本民生短板。截至4月底,全省各级财政已累计拨付33项民生工程资金814亿元。下一步,我省财政部门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狠抓项目建设质量,加强过程管控、建后管养和绩效评价,不断提升质量效益,把民生工程真正办成民心工程。( 本报记者 吴量亮 范克龙 田婷)



    相关新闻
安徽两所省示范高中收到支付宝捐赠黄冈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