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江淮大地上的野生动物,你了解多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6-30 08:57:39 责编: 刘东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你对身边的地球家园——江淮大地上的野生动物,了解多少?安徽日报山水经工作室推出“关爱野生动物”新媒体系列报道,“严选”了12道题开展网上调查,梳理出8位堪称安徽野生动物界的“一线明星”,并请专家为公众参与“野保”支招。

扫二维码 答题挑战

扫二维码 看“野保秘籍”

认知“野保”,公众需要“充电”

“以下关于扬子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别称鼍 B 与恐龙曾处同一时代 C 卵生动物 D 冬天喜欢外出晒太阳”

“以下关于江豚说法不正确的是:A 俗称‘江猪’ B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宣城 C 性情活泼 D 叫声像羊似鸟”

……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江河湖泊、崇山峻岭中,孕育着种类繁多、形体各异的野生动植物,扬子鳄、江豚、白鹇等是其中的代表。保护野生动物,从认识身边的地球家园做起。“六五环境日”当日,安徽日报山水经工作室推出《“谁”是鼍?安徽野生动物保护12道题,敢挑战吗?》后,有许多热心网友参与答题。统计显示,760人次答题,总分120分的“卷面”,平均分63.55分。参与答题的人们总体“水平”贴近“及格线”,增进了解的空间还很大。

继“答题挑战”活动后,国内野生动物界出了两位“网红”。一位是穿山甲,穿山甲属所有种保护等级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并且从《中国药典》退出,不再入药。另一位是长江江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征求意见稿中,拟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力度加码,背后显露出相关野生动物“濒危”的严峻现实。

穿山甲、长江江豚这两位“网红”,安徽有身影。江淮大地上,不少一级、二级“国保”眷恋这片山水,繁衍生息。安徽日报山水经工作室联合专家,梳理出八位堪称安徽野生动物界的“一线明星”,分别是扬子鳄、穿山甲、安徽麝、黒麂、云豹、江豚、东方白鹳、白鹇。

安徽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别山区特有珍稀兽类,曾在大别山区广泛分布。历史上,由于森林砍伐和非法狩猎导致其野生种群快速衰退,在野外曾多年不见踪影。近年来借助于红外相机技术,野生种群在大别山区被重新发现。黒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于皖南与浙西交界山区。曾经,非法狩猎和森林砍伐加剧了其野生种群衰退。目前,由于自然天敌骤减,人为干扰基本遏制,其种群数量缓增……

这些“国保”动物是安徽许许多多野生动物的代表。野生动物生存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息息相关。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为什么要关爱自然?为什么保护野生动物对人类很重要?

“如果人们对家乡的代表性珍稀动物不认识,就要补上‘这一课’。”在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开拓者、著名作家刘先平看来,生态危机的重压,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才发现“自然属于人类”是误区,是自然养育了人类,人与自然万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因而必须摒弃对自然的无情掠夺、任意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吴月龙表示,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密切相关。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既体现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体现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好,能促进生物进化和繁衍。相反生物多样性越差,生态系统越脆弱,生态恶化就越容易,会加速生物消亡。

我省地处我国中东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如陆生脊椎动物,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我省现已知有共32目100科557种,约占全国种数的26%。陆生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5种,省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3种。长江和淮河流域湖泊湿地是我省重要的越冬水禽集中分布区,每年约20余万只水鸟来此越冬。

“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吴月龙表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

专家支招,维护生态安全

保护野生动物,公众需要怎么做?有何“秘籍”?

记者采访安大、安师大、安庆师大相关专家。专家表示,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可以做到“不伤害、不惊扰、懂常识、勇举报”。

“不伤害”即不猎捕、不打砸、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不惊扰”即不近距离接触、不在栖息地惊扰野生动物。

“懂常识”即增强关爱意识,了解基本常识。如遇到伤病野生动物,向当地主管部门或野生动物救护机构报告;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勇举报”即发现非法猎捕、售卖野生动物等行为,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林业、渔业部门分别主管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对进入商品市场、网络交易平台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由市场监管部门监管。

乱捕乱食乱经营野生动物、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威胁生态安全,也会增加病原生物传播的风险。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动物学会倡议公众,杜绝非法猎捕、猎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不违法运输、邮递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不在湖泊、水库、天然林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饲养家禽、家畜,避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相互接触等。

“生态道德缺失,是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刘先平表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就要发挥生态文化对培养心灵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形成爱护自然的高尚风气。本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也应纳入乡土教育。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周立志认为,自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儿童自然保护意识、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老师去强化引导,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觉爱护自然。大家“大手拉小手”爱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相关新闻
红色领航 让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