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今年全省再生稻超80万亩,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再生稻如何“再生”高效益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0-29 07:32:41 责编: 徐文娟

种一茬收两季,“一种两收”推动耕作制度优化

霜降已过,芜湖市湾沚区九十殿村,田野里金黄色的一片早籼稻,到了成熟期。

“其实早籼稻在8月份就已收过一茬,这是第二茬‘再生稻’。今年夏秋温度低,预计要过了立冬才能收。”种植户刘庆萍介绍,今年她种了500多亩再生稻,目前长势很好,第一茬亩产650公斤,这一茬差不多200多公斤,“比种一季稻一季油菜,亩均能增收大约200元”。

在整个湾沚区,再生稻已经从2015年的不足100亩,快速发展到今年的17843亩。“因为增产增收效果好,特别是现在品种优化,加上技术越来越成熟,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崔海龙说。

什么是再生稻?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再生稻即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我省双季稻北缘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都符合再生稻生产的要求,是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张韪认为,大力发展再生稻,开拓新型双季稻发展新途径,对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再生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头茬收过后,二茬每亩只要施7.5公斤尿素和5公斤配方肥,不需要用农药。”刘庆萍告诉记者,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米质好,更加安全。对此张韪强调,扩大再生稻可显著减少农药和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推动沿江江南地区耕作制度优化。

据了解,再生稻示范推广在我省江淮以南至沿江江南稻区已开展多年,去年达30万亩,今年猛增到80.2万亩。“在今年不利天气条件下,按全省大面积平均单产头季稻600公斤,再生季200到250公斤,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比常规双季稻生产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张韪说。

再生稻由于生育期短,且能避开我省大部分常见的水稻生产灾害,在稳定粮食生产中作用突出。今年六七月份洪涝严重,霍邱县就将8月上中旬收割的30万亩受灾早中稻,蓄留发展再生稻,当前大部分田块长势较好。此外,高产高效再生稻种植模式能解决我省部分杂交稻早播早栽地区、冬闲田、缺水丘陵地区种植一季杂交稻后的田块撂荒问题,增加了复种指数。

适合品种较少,优质丰产技术有待完善

再生稻的迅猛发展,与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最近两年,我省在再生稻的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有突破。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发通知,要求千方百计稳定恢复早稻面积,引导适度发展再生稻,并将再生稻推广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性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大力推广。

“但与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相比较,我省在产业规模、生产技术规范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罗志祥认为,目前我省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较少,优质丰产协同栽培技术有待完善,缺少适用于再生稻生产的少免碾压收割机械。此外,水稻再生季生长、成熟期不一致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导致再生稻产量不高、不稳。

以成熟期不一致为例,这会导致成品米碎粒多,商品性差。在刘庆萍家里,记者打开一袋再生稻米,抓一把摊在手心,明显可以看到不少碎粒。“二茬有的长得快,有的慢。这导致有的成熟了,有的刚抽穗。”刘庆萍反映。在地里记者就发现,大部分稻穗已黄灿灿地垂下来,但依然不少穗子刚抽出来,开着嫩黄色的小花。

育秧也是个难题。谈到今年的再生稻生产,刘庆萍告诉记者,“因为要搞二茬,早稻插秧就要提前半个月,天气冷,秧苗发育就不好,必须得有联栋大棚,那个投资大搞不起。”“不少户都是育秧搞得不好,影响了再生稻生产。”崔海龙反映。采访中农户反映,现在很缺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适用的农机具也不多,现在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约30%到40%的稻桩被压倒,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

田间管理经验不足也会导致产量不高。崔海龙告诉记者,再生稻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如播种期倒春寒、7月中旬抽穗扬花期易受高温危害和再生季稻9月中旬抽穗扬花期的寒露风。“由于多数农民刚开始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增收效果打了折扣。”崔海龙反映。

政策层面还有需要打破的障碍。采访中不少基层农业干部反映,目前再生稻生产模式只统计和享受头季稻产量和相关政策补贴,行政推动力度不足。头季稻收割时间在8月中旬,那时国家粮库没有开仓,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得不到保证,也让农民颇有顾虑。

加强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广,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生产

在罗志祥看来,发展再生稻生产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全省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十三五’粮丰工程项目实施和全省再生稻生产发展,建议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强政策支持”。

罗志祥认为,要加强包括再生稻品种选育,丰产、优质、绿色、轻简化生产及头季稻低位再生技术研究与示范,改进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智能机械装备,研究解决碾压稻茬和再生季生育差异大等问题,提高和稳定再生稻产量。“可以在光温资源丰富、再生稻生产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安庆、芜湖、池州、宣城、马鞍山等地,开展再生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再生稻生产”。

在产业链建设上,罗志祥呼吁要强化再生稻优质良种、标准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收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再生稻米区域和企业品牌。在政策支持上加强发展规划,加大再生稻生产的粮补、优质粮生产、收购等政策支持。

“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层次,必须加大政策行政保障,以组织化推动。”张韪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集中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适度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加强主体培植,组织好产销协调。“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稻谷补贴政策,出台再生稻发展优惠政策,扶持示范种植大户,联合加工收购企业,实现优质优价。创建‘一种两收’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展”。

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据了解,我省将重点鼓励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生产。这中间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和集并整理,为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打开空间,为适宜再生稻生产使用的农机具专项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驱动力。

·延伸阅读·

水稻“一种两收”丰产增效技术获突破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展沿江平原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研究,在品种配套、肥水运筹、前后季衔接、头季稻机收机械改型等方面集中攻关,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沿江地区再生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品种上,针对我省沿江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水稻季茬口衔接紧等系列特征,经过科技攻关,目前已初步筛选出5个适宜在沿江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针对“一种两收”水稻机械收获碾压率较高,产量损失大的情况,结合主要水稻收获机机型,开展履带碾压稻茬减损试验研究,已筛选出改进机型,并建立了安全作业系数模型。同时进行技术优化改进,探索设计窄链轮式行走方式缩小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降低机具对稻桩的碾压率。

以选择优质品种、适宜播期确定、头季稻机械化育插秧、前后季平衡施肥、水肥协调增产为技术核心,目前已建立“沿江平原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创建了沿江平原早稻机穴播+机收低留茬再生模式技术。针对双季稻北缘区温光资源不足、中高留茬再生季生长期短的问题,在中稻-再生技术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的光温资源(季节)分配特点,创建了低留茬的早稻-再生稻种植技术模式,并提出了安全栽培的时间节点。该技术降低留茬高度,延长再生季生育期,培育高产再生群体,有效解决了机收碾压、再生季生长不一致的难题,不仅显著提高再生季产量,同时改善米质。

下一步,将针对再生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开展优质抗逆耐机收碾磨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机收减损提质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针对头季稻机收碾压腋芽严重、再生季腋芽成苗率不高等导致产量损失大与成熟整齐度差等技术难题,在现有农机改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农机减损改型的技术思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减损技术集成应用;针对区域性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对再生稻生产稳定性影响较大的情况,开展水稻“一种两收”丰产优质抗逆减灾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 本报记者 史力)


    相关新闻
科技“加码” 幸福升级